黄堡书院札记 孙阳
新年伊始,渭河北原下了一场大雪,庄稼人有了丰年的指望。雪霁的原野上,一切都亮堂堂。因煤而兴的铜川,从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到宜居生态示范城市,朱鹮在这里繁衍生息,充滿勃勃生机。
在雪润乡野的晴日里,和谷文学馆在黄堡书院设立,贾平凹、和谷、商子雍一行相聚这里。贾平凹说,这是陕西文学界的一件大事情,和谷的散文、报告文学在全国获过大奖,不管是落叶归根还是衣锦还乡,在这里开办书院,成为文人聚会之地,意义深远,这将会是铜川的一张名片。商子雍说,和谷办文学馆就像一个火种,会照亮更多的人,吸引更多的火焰,文学还要继续年轻。
和谷,是从这里成长而踏入文学之门的,伴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成为新时期以来有影响的一位作家。1975年,他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共青团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参与创办《陕西青年》杂志,奔波于吴堡、定边、延安等地偏僻村落,或远赴吉林采写青年典型,陆续在光明日报、延河、陕西日报等发表诗作,出版散文集《原野集》。
作为同学和同事的贾平凹在《黄土论语:评原野集》中说道:继画家石鲁之后,八十年代“长安画派”里又走出了一个人来,这就是和谷,他是背着《原野集》走出来的。后来,他的《市长张铁民》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改编为电视连续剧《铁市长》在央视一套播出,荣获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无忧树》,获中国作协全国新时期优秀散文奖。1992年,他离开《长安》文学月刊主编位置,告别故城,移居海南岛,创办《特区法制》杂志任总编辑,担纲海南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获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文人总是禀性难移,说是下海,却总是割舍不了与文章的缘分,忙里偷闲写下了百余题的《客岛札记》,散文集《远行人独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说,如果从价值角度看,卖文究竟能值几个钱?尤其在这商潮滚滚的新都市,文人的称谓几乎令人不屑一顾,当然,世界上除了金钱还有无价的东西,文章便是其中之一。新世纪交替之时,48岁的和谷重返古都,出版了《和谷文集》六卷本,又策划编剧舞剧《白鹿原》,担纲实景舞剧《长恨歌》07版编剧。57岁时,他申请提前退休,告老还乡,归于田园。在乡居的日常生活中,体悟四时农事和现实变迁,追寻童年记忆和家族传奇,探索地域文化的潜质,从历史人文和宗法文化中拷问城乡关系和人的物质与精神出境,抒发自然、土地与人的乡愁情怀,哲思与诗意并存。在老家铜川,晴耕雨读,陆续有《归园札记》系列散文数十篇发表于人民日报等报刊。先后策划编剧舞剧《孟姜女》公演,获陕西省精品奖。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和谷又主张并带头推进乡村旅游文化,参与规划南凹古槐景区、孟姜女秦人村落乡村旅游,努力改变故乡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建议将工业园区易为耀瓷文化园,堪称丝路明珠的耀州窑文化基地及耀瓷小镇呼之欲出。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着几千年来历代圣贤言行和思想的经验结晶,书院则是儒家读书之静地,陕西著名的关中书院,曾与仁文书院、东林书院、徽州书院并列为四大书院。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人们重新开始审视、探究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一切事物经过沉淀之后被重新认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造福一方。
《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说周部族虽然只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却在于不断革新。在同官(今铜川)这片古老悠久的土地上,文化的革新和发展,始终是人们追求进步的不竭动力。1529年,御史王义在同官频山建立崇正书院;1618年,知县刘泽远在县文庙东南处建立问以书院;1764年,知县袁文观在县衙南门西面建立颍阳书院。岁月流逝,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之时,在众人力推之下,和谷秉承“其命维新”的思想和精神,参与设立黄堡书院。这标志着同官县经过近260年之后,书院这一传统教育方式,又重新登上了文化讲台。
黄堡书院和谷文学馆,是在原卫校实验室基础上改造建成的,正如和谷所言,实验室是一种肉体的实验,经过改造之后,等于成了文学的实验场,也是一个精神的实验场。文学没有小用,是有大用的。薪火传承,书院复兴,无论度过多少岁月,“其命维新”依然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更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基因。黄堡书院将传播传统文化,彰显地域文脉,吸纳现代文明,创建铜川新的文化高地,形成渭北的一种文化热点。
阳光明媚,花儿开了。大狗叫,小狗也叫,乡野村落洋溢着一派祥和的气息。 (作者系铜川市王益区作协会员)
陈炉余韵
读者朋友们,《陈炉余韵》文学专栏,欢迎您品读投稿。
邮箱:23919784@qq.com
主持人:郭强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韦江江报道9月13日上午,吴堡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举行2018年“泛海助学行动”入学资助发放仪式,向全县建档立卡贫...
吴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吴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