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挂面》:散发着黄土高原独有的气息

榆林日报 2018-09-21 08:53 大字

党圣元

《一把挂面》是一部以陕北历史、现实、文化为题材的电影。影片紧紧围绕“一把挂面”展开,不事浮华,没有蔓枝,通过空心挂面制作传统手工艺的三代传承故事,着重表现了历史变迁、社会进步和人心所向,因此在艺术手法上具有浓郁的乡土现实主义的叙事特点。影片植根于生活、深接地气,贴近人心世道,展现风俗人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现实内涵,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民族志叙事特点,散发着黄土高原所独有的泥土气息,洋溢着浓郁的人民情怀,是一部追求思想品位,讲究艺术格调,有责任担当,不流于低俗、媚俗、庸俗的故事片佳作,为当前的电影艺术创作带来一缕清雅之风,故而值得称道与赞许。

《一把挂面》中所表现的人和事,源自陕北吴堡县张家山镇的一户姓张的庄户人家三代传承制作手工空心挂面的真实故事。张家山镇虽然是创作出了不朽之作《创业史》的著名作家柳青的故乡,但是这个地方今天广为人知却要归功于《一把挂面》。央视《舌尖上的中国Ⅱ》系列电视专题片在《心传》一集中讲述的“张爷爷空心挂面”,正是这个张姓手艺人家如何三代传承制造空心挂面的故事,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而走红全国,“张爷爷空心挂面”就不胫而走,名扬天下。

该片剧本是由陕北本土作家刘毓珠先生创作的,带有浓郁的陕北文化气息,导演张井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以回归电影美学叙事本体的创作态度,用素朴而真诚的电影语言,将之搬上银幕。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电影《一把挂面》剧本与导、表演之间良好的互文性呈现,也是对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电影生产语境下,电影文学剧本与导、表演之间生态关系的一种修复。

电影《一把挂面》讲述的是陕北历史文化、世道人情,以及社会变迁的故事,其所承载的“记忆”非常丰厚。影片的题材平凡普通,情节、叙事也不复杂,而演员的表演更是本色,但影片确实又具有让人动心动情之处,那么其表现力、感染力来自于哪里呢?

缘由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在于影片演绎的故事所蕴含的历史与现实生活内容。在影片中,空心挂面的三代传人代表了三个时代、三种生存方式,而影片正是通过根根、柜柜、栓栓爷孙三代制作空心挂面的不同遭遇,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变迁、观念的演进,以及人情世态的炎凉,折射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其次,影片中的各色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都是活生生的“这一个”,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与情感是立体的、饱满的,反映出了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此外,影片节奏明快、叙事舒展,不以故事的离奇曲折取胜,而以简洁的镜头语言、蕴藏深意的情节、情景交融的画面呈现而见长。

影片中演员的表演是本色的,他们不是演艺界的大腕名角,可以说他们的表演不“专业”,但是不可以说他们的表演不淳朴真挚,而正是他们的这种本色表演,成就了影片的浑朴风格。影片中,黄土高原上演绎的故事、沟壑峁梁的地理风情、土生土长的演员、飘荡的信天游歌声,这些都形成了一个整体,相互映衬而产生出巨大的美学“红利”,从而对陕北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度诠释。

毋庸置疑,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过度娱乐化倾向的侵蚀下,“娱乐至上”主义成为影视创作中的一股强大力量,于是各种低俗、媚俗、庸俗之作充斥在银幕之上,作品的思想品位、审美格调则急剧下滑,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淡化,这已成为当下影视制作中的一个顽疾,如不施以药石,不痛下针砭,则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电影《一把挂面》可以说是一面映照出陕北黄土高原社会变迁的历史镜像,是一曲热情关注现实、拥抱生活的深情之歌。

(据《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搏激浪 闯险滩 滑奇石 16支专业漂流队黄河竞技

8月25日,吴堡县,来自国内外的16支队伍在黄河二碛展开漂流竞技华商报记者杨虎元摄8月25日,“纪念毛主席东渡黄河70周年暨...

吴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吴堡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