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礼赞 ——沿黄观光公路通车一周年记

西安晚报 2018-08-28 05:42 大字

无人区公路初步修成后的地貌通车一年的沿黄公路记者 杨永存 摄路基试验段公路勘测设计人员在悬崖绝壁上工作施工人员用炸药炸山开路张家沟大桥架梁

今天,被誉为“中国1号公路”的沿黄观光公路全线通车整整一周年。这条路途经榆林、延安、渭南、韩城4市12县(其中8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使200多万沿线群众深受其益,这条路是一条旅游文化之路,这条路更是一条脱贫致富惠民路。

沿黄观光路从勘测设计、开工建设到建成通车,历时10余年,这条用艰辛与汗水铺就的幸福之路,深藏无数人的心血。在沿黄观光公路通车一周年的日子,我们选取三个地段的勘测者、筑路者、养路者,礼赞曾经和现在为这条路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通过他们的讲述,感受他们背后深藏的一条路的精神。

●勘测

步步惊心身悬百米峭壁

一河黄汤滚滚来,两条灰带飘飘去。在艺术家笔下,如果把黄河晋陕大峡谷以一幅水墨画浸染纸上,也许只需月余工夫。而在黄河岸边的绝壁上修筑一条等级公路要耗时多长呢?建设者们给出的答案是:10年。

十年磨一剑。409公里,从工程可行性研究到勘测设计、到落地实施,直至公路建成通车,留下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筑路者换了一批又一批,沿岸群众更是为了共同期盼的致富路舍小家为大家,牺牲巨大。

无路难开路更难

时下正值黄河主汛期,它一改母亲河枯水期舒缓悠然的姿态,狂放不羁,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一路奔去。记者驾车行驶在蜿蜒于山水间的沿黄公路上,望着路基下浊浪排空的滚滚洪流,听着惊涛拍岸的巨大回响声,心情也跟着黄河豪壮起来。

沿黄公路涵盖榆林市6县42乡镇1023个建制村70万人口。这里是典型的“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土石山区,也是我国集中连片红枣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年产红枣过亿斤。由于此前交通不畅、立地条件差等因素制约,沿岸的矿产资源、自然人文景观及红枣等农副产品无法深度开发,群众的生产生活极为艰苦,属榆林境内较为贫困的区域。

能有一条连通外界的沿黄公路,是沿岸几十万群众千百年来翘首以盼的大事。然而,在无路的穷山恶水间开出一条路来,谈何容易?

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榆林地委、行署就提出了修筑沿黄公路设想,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一条时而在山上串村,时而在河岸布设,以砂石路面为主,全长约620公里的低指标所谓沿黄公路,为当时的沿黄经济做出一定贡献。但根本无法满足沿黄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和物流运输,严重制约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最北端的府谷县率先在县城上下游修通了等级外沿黄公路约60公里,尤其县城以南的50多公里,基本靠以工代赈完成。2003年,黄河入陕第一村墙头村至华莲大桥30多公里二级道路被打通。

而沿黄群众真正等来好消息是在2006年9月。当年,榆林市公路勘测设计院派出了50多名工作人员分赴沿黄各地开展前期勘测工作。时任该院道路测设二室主任的李永利说,从对沿黄路功能定位的考量,到线路方案的选择,从工程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数字都是勘测设计人员用脚步在几百公里的沿黄线上一步一步踏出来的,因为地形地貌或地球磁场的影响,勘测仪器经常失灵。

“在一些人迹罕至的绝壁上勘测,设计人员只能通过绳索悬挂从100多米的山上吊下去,而下面就是滔滔黄河水。一些能坐船的地方就动用船只,而以悬吊和坐船勘测的路段在全线超过了100公里。”如今已升任榆林市公路勘测设计院院长助理、第三分院院长的李永利说,沿黄公路当时定位为以二级和三级为主的扶贫路和产业路,也是一条战备公路,而当时倾全院之力的勘测设计费仅为7500元/公里,这个数字可以说不够设计院的成本,但设计院作为国企也有扶贫的责任,设计人员因此无怨无悔。

2008年的最后3个月,榆林市公路勘测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克服地质地形复杂、工期紧任务重的困难,最终完成了沿黄公路的施工图设计工作。

勘测设计的艰难,仅仅是筑路难的开始。进入实施阶段,考验筑路者最大的难题是大型机械进不了场,建设物资运输全凭肩挑背扛人工作业。自2009年7月29日,榆林市在吴堡县正式宣布沿黄公路全线开工以来,这样的施工现状成了每个筑路工队的常态。

高斯雄是沿黄公路吴堡段N2标段项目部经理,在他的记忆中,全长1.16公里的标段,除了有400多米是民房拆迁段,其余700多米是纯天然地形地貌,连一条羊肠小道都没有,全段使用的80多吨炸药,基本是靠工人一袋一袋背到陡峭的山坡上的,最远要扛到700米外,最高要扛到近百米的山头,运送一趟汗湿工服。

高斯雄说,在道路掘进中,除了人工肩挑背扛,还有一个难题就是一次只能上一台施工设备来修便道。50多人吃住在工地上,每天上工10个多小时,战严寒,斗酷暑,填沟架桥。到2012年底,足足耗时9个月才将700米路基打通(包括边坡防护工程),可以说这条路是筑路工凭毅力“抠”出来的。

路路通百业正兴

2009年,榆林市决定全线启动修建沿黄河岸边布设、真正的沿黄公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领导、分县实施、先通后畅、以县为主,倾斜补助”的原则进行建设。为协调、指导、监督、服务沿黄各县修路,榆林市交通局专门成立了沿黄公路监管处。

对于修路的艰难,沿黄公路监管处处长胡延利了然于胸。他总结出沿黄路的贯通主要经历了三大难,首先是开凿路基难;其次是征地拆迁难;再次是筹措资金难。

开凿路基是人与峭壁的较量,征地拆迁则是人与人打交道,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农民得到的土地和房屋补偿标准都很低,一亩地只有3000元,但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群众的付出多,支持大。吴堡县李家沟村村民为了给沿黄公路让道,举村搬迁。而在起初设计的县城过境拆迁中,50户左右的城市居民得到的补偿只有3600余万元。

据吴堡县交通局总工高喜军介绍,沿黄公路在吴堡县境内45公里,其中有19公里卡脖子路段,分了8个标段实施,从山上向黄河岸边修筑的便道就达6条之多。施工放线超过一半路程是用绳索绑着施工人员吊到百米下的悬崖确定的,其余里程则要在船上或到黄河对岸来完成。

“当时市上主持建设沿黄路榆林段,前期资金主要来源于在榆林的央企等国企捐助,后期资金则由各县投入。吴堡县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修通了地质地形最复杂的沿黄路,是榆林市境内质量最好,等级最高的路段,其中有近一半里程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榆林市交通局副局长马润前告诉记者。

到2015年底,历经艰难险阻的沿黄公路榆林段终于全线贯通,沿线连接了3条高速公路、6条国道、10条县道、400余条村道。从黄河入陕第一湾的莲花辿、府州古城、石马川大峡谷,到天台山、白云山,再到毛主席东渡纪念地、《沁园春·雪》的诞生地,全部因这条路串联了起来,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沿黄公路榆林段建设期间,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多次现场调研,在肯定前期工作的同时,对沿黄公路的功能重新进行了定位,提出了更高的道路建设要求,并决定在资金上给予省级层面的倾斜扶持。

2013年至2014年,榆林公路勘测设计院再次派员对整个沿黄公路进行了升级改造前的设计。经过对一些陡坡急弯裁弯取直,架桥筑涵,道路加宽,边坡排险,固定防护网等等一系列的大改大建,一条承载70多万沿黄群众期望的大通道终于在2017年8月28日正式通车,并与延安、渭南境内的沿黄公路顺接,形成北至府谷墙头村,南至华山脚下,长达800多公里的“黄河风情线”,被沿岸群众冠以观光路、生态路和致富路,更被誉为陕西最美“1号公路”,融入了全国公路网。

转眼间,沿黄公路通车一周年,其以绝对的高颜值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穿行于其中,穷尽艺术手段,为滔滔黄河和它边上这条路谱写赞歌。它也让黄河岸边的“弄潮儿”大展身手,创造出大放异彩的人生故事。

8月24日至26日,一场精彩的国际赛事在吴堡县上演,来自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16支漂流队和60余名桨板选手,在黄河大峡谷毛主席东渡纪念地至黄河二碛之间劈波斩浪,角逐竞技,书写风流。

沿黄公路不仅使黄河西岸丰富的农产品、矿产资源、自然美景、人文民俗从此有了便捷的输出通道和展示通道,更让一些尘封于世的文化旅游资源跨越黄河两岸与外界联通,正在走向世界。

记者杨永存

●筑路

打通无人区便道修了300公里

在沿黄公路开通一周年之际,记者专访曾在宜川县境内24公里无人区修筑此路的建设者、时任沿黄景观路宜川项目部经理的赵建平,面对面听他讲述在“无人区”修筑公路的经历时,记者很难准确用文字描写出来。但是,《夜走灵官峡》中所描写的“开山凿路”的场景,却一次次闪现在记者的脑海中。

责任书就是军令状

延安市相关部门记者了解到,沿黄景观路在宜川县境内全长是88.1公里。在这88.1公里中,最艰难的一段路就是中铁十八局五公司(以下简称五公司)所负责修建的28公里道路。

“这是我工作以来遇到的工程最艰难的一段路,最惊心动魄的一段路,也是付出最多的一段路,更是最值得回忆的一段路。”8月18日,面对记者的采访,今年48岁的五公司党委书记赵建平(时任沿黄景观路宜川项目部经理)说。赵建平从参加工作便一直从事公路建设,到今年已经有23个年头了。在这23年当中,赵建平和他的同事修建过数不清的公路,而沿黄公路的修建,是截至目前,让他最难忘的一段路。

“我们项目部承接的工程在宜川县马树坪村附近,全长只有28公里,其中24公里是在无人区内施工。离无人区最近的村子就是马树坪村,直线距离离县城有150多公里,要连续翻越好几座大山才能出来。2015年10月开进去修路的时候,村里没有一个人去过壶口瀑布。”赵建平说,自然条件之艰苦,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环境非常恶劣,但签了责任书就是立了军令状,就得保证工程在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赵建平说,为了修好无人区这段路,单位仅施工便道就修了将近300公里。这个长度,和延安到西安的距离差不多。

从赵建平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延安境内的沿黄景观路于2014年4月开工,当时只开工建设3个试验段。2015年9月全线开工,打响了沿黄观光路建设攻坚战。

“我们修的这28公里路,是顺着黄河西边悬崖开辟的新路,这一带被大家称为‘无人区\’。这里原本没有路,无人居住,更没有网络和饮水。在这一段每修一米公路,相当于要挖掉195立方米的土石。”赵建平说,无人区里的黄河沿线悬崖峭壁,惊涛裂岸,岩石裸露,日酷夜寒,人迹罕至,要想在这沿线建成一条高质量的观光公路,其难度令人生畏。

赶工期愧对家里人

“进入无人区施工的第一天就遭遇了大风,把搭建的帐篷都刮倒了。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那个冷到现在都刻骨铭心。”赵建平说,由于太冷了,工程机械用的燃料都是负20号柴油。因为没有信号,电脑、手机根本使用不上,文件、资料图等没办法通过网络传送,施工人员只能用对讲机沟通。

“一遇到雨雪天气,便道就会被冲毁。雨雪一停,我们第一件事就是抢修便道,工期只有14个月,要赶在2017年8月底前通车,任务非常艰巨。施工队好多工友是云贵川籍工人,都是非常能吃苦的人,但面对这样的恶劣天气,也经常咬牙切齿,眉头紧皱。”赵建平说,如果遇到特别大的雨雪天气,便道就经常通不了。工具车进不到住的地方,工人们吃的米、面、油和蔬菜,也只能通过装载机往工地运输。

“气候恶劣,施工难度大。我们在悬崖上施工,脚下就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山高路险,沟壑交错。修这条路,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赵建平说,项目管区内的28.65公里路段穿越大小山头97座,所经之处不是深谷、半山腰就是悬崖峭壁,最大边坡高达90余米,路基开挖可能引发岩石崩塌地段达35处,安全隐患极大。工区新修公路基本都在坚硬的岩层之上,施工场地狭小,在施工中,他们就只能采用“高边坡用炸石方的办法”来解决,这样一来,又增加了对火品管理运输的压力。

“所有困难都能克服,只是面对家里人,心中总是感觉很愧疚。2017年的春节,大家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为了赶工期,春节期间没有放假。妻子和女儿就从西安跑到工地上来陪我过春节,当我看到母女俩冻得瑟瑟发抖出现在工地上时,内心既酸楚又温暖。”说到此处,赵建平眼中泛起了泪花。

赵建平说,2017年春节,有100多名工人因为要干活没能回家过年,有的职工家属就带着孩子不远千里来工地与家人团聚。

“舍小家顾大家,是筑路者最基本的生活写照。常年野外作业,路途遥远,加上道路信号不通,见不上家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赵建平说,筑路者都很平凡,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最有意义的事情。

“啃骨头”打通无人区

“施工一直是采用多点,多面,同时开工的方式来进行。如果是按照原来设计的从两头推进来施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本完不成。我们每修1公里道路,就要修10多公里的便道来完成。现在想一想,困难确实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赵建平介绍,在无人区内修沿黄路,最艰难的工程当属长度最长的“李家岭大桥”和深度最大的“张家沟大桥以及那沟大桥和老吉波二号桥”,特别是深度最大的这三座大桥,虽然桥不长,但都在陡峭的山体上,四面都是绝壁,而且紧贴悬崖,现场根本没有工作平面,只能在路基标高面上修环形便道,对于机械设备的工作面,采取以点到面再到线的形式来开设工作平台。对于钢筋笼吊装,每节钢筋笼重4吨,因长度关系,却要用50吨吊车来进行吊装。

“李家岭大桥全长300多米,是无人区内最长的大桥。张家沟大桥虽然只有3个桥孔,50多米长,但它的深度最大。沟底到桥面的垂直距离有140多米,是深度最大的桥梁。人在桥墩上面施工,要小心翼翼地进行,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巨大的河风吹下桥面。”回想自己最难忘的一段筑路史,赵建平至今记忆犹新。

“李家岭大桥和张家沟大桥是最难啃的两块骨头,这两架大桥修好了,就意味着无人区的道路将要打通了。”说到此处,赵建平一脸自豪!

“一个梯梁重300吨,修建一座桥最少也需要3个梯梁。基本上500多米远就修一座桥,300多米一个涵洞。桥涵比例在整个沿黄路上是最高的。为了修好这条路,我们单位200多位职工一直奋斗在一线。这还不算参与道路建设的2000多位农民工兄弟。”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所有的付出都值了。”结束采访之际,赵建平说,2017年8月28日,沿黄观光路开通的当天,站在张家沟大桥上俯瞰黄河,许多工人都哭出了声,为了这条依母亲河而建的道路,他们付出了超乎想象的精力体力。

“沿黄路宜川境内由中铁十八局集团五公司担负施工的路段位于无人、无电、无水、无信号‘四无\’区内,其环境之恶劣、施工难度之大堪称延安建筑史以来最难工程,不亚于建国初期兴建的襄渝铁路,但是对于这些筑路者来说,这些困难都能克服。他们用智慧、心血、隐忍和毅力仅用670天时间就在无人区内‘绘制\’了这条人间美景,给沿线乡村提供了致富捷‘径\’,让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成为了现实。”延安市交通局相关领导对宜川无人区内筑路工工作的赞美,诠释了这些工人的伟大之所在。记者雷鸣

●养路

用汗水呵护“最高颜值路”

一条路凝聚的心血,探路、筑路者在这条路上抛洒的汗水,沿线群众看在眼中。沿黄公路全线通车之后,沿黄路被网友誉为“最高颜值路”,公路养护成了沿线群众最关心的事。韩城市桑树坪镇杨家岭村位于沿黄公路韩城段沿线,沿黄公路开通后,65岁的村民老郭就带领着他的“老伙伴”们,开始在这条路上辛勤工作着。对于他们来说,这条自己亲眼看着一天天修起来的路,“保护”好它,就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多么光荣的事,一定要好好干”

这几天,老郭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痛快,几次想孙子,把手机掏出来,想了半天,又揣到兜里。因为,每次儿子一接听电话,总是心疼地埋怨老郭,不该受苦受累地打扫沿黄观光路,而老郭却有自己的主意:“人总要有事干,才过得也充实,外面来的游客一看干净的路面,对韩城也有个好印象,多么光荣的事,一定要好好干。”

老郭名叫郭春纪,今年65岁,是韩城市桑树坪镇杨家岭村人。8月22日中午,韩城下了一阵大雨,天刚放晴,郭春纪就把养护队的工友郭有民和郭乾隆叫上,赶到没有清扫完的路面上继续干活。郭春纪说,剩的活不多,他们三个人很快就能干完,郭春纪在前面推着风机,郭有民和郭乾隆在后面清理。打扫了几公里路面,三个人便席地坐在路沿上休息,郭春纪猛喝了两口水,坐在一旁看郭有民和郭乾隆聊着天。

郭春纪很早以前跑过长途货车,开过煤矿,还当了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现在女儿出嫁了,儿子也结婚了,一家人都在城里生活着,可老郭就是个闲不住的人。2017年8月,沿黄观光路刚开通,韩城市农村公路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就找到郭春纪,让帮忙打扫路面,老郭兴致很高,可孩子们却不情愿,“日子又不是不能过,既脏又累的受那罪干啥?”可倔强的老郭还是把事应承下来。

刚开始,老郭只是个小“包工头”,只要通知打扫路面,他就把村里闲劳力凑集到一块,一人一天110块钱,干天天活。看到老郭是个负责任的人,公路管理局就让老郭包了一段路,专门做公路的清扫养护。

“看着它每天干干净净,我们心里舒坦”

龙门隧道北出口以北,21.7公里,是郭春纪负责的路段。老郭从村里挑了8个人,又把自己的面包车贡献出来,为了来回拉工具方便,他卸掉了后排的座椅。每天一大早,几个人就不约而同到达离老郭家不远的巷口,一起坐车上路,展开一天的工作。

因为路面较长,老郭把人分成两组,一组一台风机,一个人在前面推着,把路面的灰渣尘土吹到路一边,后面的人用铁锨把垃圾堆成一个个小堆,用三轮车来回运送。因为离家比较远,不能顿顿回家吃饭,但在这一段路上,有两个大煤矿,每天中午赶饭点,几个人到矿上的食堂,一人10块钱,美美地吃一顿。老郭笑着说,刚开始,他们穿着公路养护的工作服,到矿上的食堂“混饭”吃,人家一看是外来的,硬是让他们办卡才能吃,后来他们一进门就脱掉工作服,冒充内部的人,才顺利地买到饭。时间一长,和两个矿上食堂的人都熟了,他们再也不用投机取巧了。了解到他们为了清扫道路,吃饭不便,食堂人也变得客气了,每次一进食堂,工作人员都会热情地打招呼。

郭春纪说,夏天最热的时候,路面上有四五十摄氏度,蒸得人喘不过气,想找个阴凉地方都难。一过隧道,就是个风口,一到冬天,寒风刺骨,一阵阵的狂风吹来,脸像刀割一般,几个人就不停地加紧干活,一来能早早地把活干完,二来可以出点汗御寒。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突然下了一场大雪,沿黄观光路全段封闭,马上就到春节旅游的旺季了,无论多大的困难,都得让路畅通。郭春纪给车装上防滑链,组织了10多个人,开始清扫路面的积雪,看到工程量太大,公路管理局派出3台铲车,前面推雪清扫,后面撒盐融雪,整整忙碌了一天,终于将积雪清理,保证了路面的安全畅通。

每晚一到家,老郭就拿出小本,记下一天出工的人数。老郭说,出工多的人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工资,少的能拿到1000元出头。“不为挣钱多少,这条路是我们看着修起来的,看着它每天干干净净,我们心里舒坦。”

工友郭乾隆今年45岁,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斯斯文文的,一坐下休息,大家就拿郭乾隆开涮,“乾隆,累不累?要不要御膳房给你做几个好菜?”郭乾隆点根烟,嘿嘿一笑。

为了工作方便,全家就剩郭春纪一个人在村里住着。知道老郭是个倔脾气,每到周末,老伴就从城里回到村上,给老郭做两顿热乎乎饭菜。隔上几天,老郭就想念上小学的二孙子了,一听到孙子的声音,老郭就满脸堆笑,一个劲地问孙子:“想不想爷爷?”但一听到儿子善意的“训斥”,老郭就默不作声,“嗯嗯”两句匆忙挂断电话。

一说起养护队的几个人,老郭就不断地夸赞着:“这几个人干活从来不要人督促,一个比一个卖力。”老郭说,事情干就要干好,虽然他负责的这段路是韩城段里最长、工作量最大的,但他从来都不含糊,每一天都认认真真地清扫、养护,每次省上、市上观摩,他负责的这段路,都是必来看的一个点。

郭春纪说,自从沿黄观光路开通以后,路上的车一天比一天多,他和工友们要把路面扫得干干净净,让外地的游客对韩城、对陕西有个好印象。说话间,一辆外地车停靠在郭春纪跟前问路,郭春纪急忙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详细地说明前往的路线。

记者石俊荣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吴堡县公安局深挖“病源” 扎实整改

本报通讯员李云隆今年以来,吴堡县公安局结合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立足队伍实际,深挖“病源”,严管队伍、严查问题,扎实整...

吴堡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