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路上的古文化守护者
吴堡石城吴堡全景
从佳县白云山脚下沿着黄河一路向南穿行,便到了吴堡县境内。吴堡号称“距离黄河最近的县城”。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吴堡就在其中的一道湾上。夏日夜晚,站在吴堡对面的山西省临县的山上遥望吴堡,母亲河缓缓流过,吴堡县夜景美丽得像“维多利亚港湾”。
沿黄公路的全线贯通,让吴堡县境内千年古石城、国学同源堂等文物景点彻底“活”起来。
90岁老人王象贤
千年石城的唯一长住居民
吴堡石城,位于吴堡县城东2.5公里处的黄河西岸山巅,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沿黄公路在山下蜿蜒而过。古城依山而建,蜿蜒起伏,呈不规则圆形,有东西南北四门,南门有瓮城,名为“石城”。古石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10日,记者来到吴堡石城。从南门进入石城,一条土路延伸入城,两边坐落一座座用石头垒砌的石窑大院。整条路上只有高照的艳阳和知了声,以及低矮的石墙,没有人影。院子里荒草遍地,有些木门都脱落了,这座古城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然而,每户院落的门楣上都张贴着看上去较新的春联,令人颇为不解。不住人怎么还贴春联?
来到城中心,记者终于找到一户门窗完好的院落。这个院子是古城管理所的办公场所。这里的一位工作人员回答了记者的疑惑。她说那些对联是他们张贴的,每年都这样。她还告诉记者一个令人意外的情况:这座古石城还居住着一位90岁高龄的长住居民王象贤老人。还住着一位老人?她的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心,记者急切地想见到这位老者。
王象贤,土生土长的吴堡石城人,1949年从部队复员后在家乡任教,1980年,在吴堡县中学退休。
在管理所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王象贤老人的居所。院落整齐干净,两只小猫俯卧在树荫下。见有人来了,小猫“喵喵”地叫了几声。循着说话声,记者进入窑洞。王象贤老人正坐在土炕上和女儿说话。除了听力不太好,老人看起来很精神。说明来意后,王象贤忙着下炕,很是热情。坐在窑洞外的阴凉处,他向记者娓娓道来石城的渊源。
“在我小的时候,吴堡石城居住有500多人,有男校和女校,有军队,有监狱,石城当时屋宇整齐,人口稠密,商贾云集,是方圆数十里较为繁华之地,还有城隍庙、祖师庙、龙王庙、文昌宫等众多庙祠。”王象贤告诉记者,1938年春,古城遭受了一河对面侵华日军的炮轰,破坏严重,当时家里的烟囱都炸塌了。1947年,胡宗南的飞机也对古城进行了轰炸,千年吴堡古城“遍体鳞伤”。
“我住的窑洞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退休后一直住在石城里,子女在城里住,但我不愿意搬出去,我觉得住在石城舒坦。我对石城有很深的感情,从小在这里长大,那时候交通不便利,吃水难。1945年以后,吴堡石城的人大多搬走了。”王象贤说。
王象贤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古城遗迹,让古石城文化得以传承,他根据自己童年的记忆,将古城的县署、学堂、庙宇、牌坊等建筑加以标记。还根据记忆和相关文章编写了一本小册子叫《吴堡古城春秋》。多年来,王老通过这本册子宣传石城,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石城,保护石城遗迹。
每当来了游客,王象贤总会带着他们行走在石城,讲解石城昔日“日进斗金”的繁荣。
90后王亚妮
沿黄路上国学馆讲解员
距黄河岸边约3公里,有一座包含多种风格的仿古建筑,这便是同源堂。同源堂国学馆是由张家墕村的家乡赤子——陕西省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西安耀德顺集团董事长张耀琪先生个人投资5000多万元、历经四年,于2016年5月建成。该馆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多平方米。为阶梯式仿古建筑,该建筑依山而建,气势恢宏,亭台高耸,楼阁奇伟,设计精巧,布局合理,为吴堡县仿古标志性建筑。
出生于1995年的王亚妮,2017年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毕业后,到同源堂国学馆做讲解员。
“每天迎着朝阳,来到距我家十几公里外的国学馆上班。国学馆是一座七层的明清仿古建筑群。馆里最顶端的感恩阁,就像一位老人一样每天都会对我说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需要感恩;家乡脱贫致富,我们需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需要感恩。也可以看出投资人对家乡的回报与感恩之情。”王亚妮说,走进同源堂国学馆感受到的是一种心安。它没有繁华城市的喧嚣,没有荒无人烟深山的空静,它是一种独特的自在与悠然。提起它,就有说不完的故事。
“毕业后,刚好同源堂国学馆需要一名常驻讲解员,于是我就来了。在工作的这一年里,接待了许多不同身份的游客,在每一次的讲解与交流中,我都能从中得到一些感悟。每一次的讲解过程中我都特别兴奋,有说不完的话,心里想着要把传统文化传递给每个游客。以前没接触国学时,总觉得这么枯燥乏味的文字没有意思,自从在闲暇时翻开书以后才发现,国学经典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王亚妮说,有时候朋友心理压力大时会来国学馆找自己,然后就带着朋友参观交流,一轮参观下来以后朋友说:“我好像有了新的想法,视野也开阔了不少,不是那么浮躁了。”
王亚妮告诉记者,在这个暑假,国学馆又开始举行小学生国学培训,每天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边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国学像一阵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进我们的课堂,吹进我们的心灵,作为一名国学馆讲解员,每天从余音绕梁的诵读中,感受学生们的点滴改变和成长,是幸福的一件事。
“很多孩子的国学学习是在同源堂进行的。孩子们在这里吃住学习,过后都能背出三字经、千字文等。”王亚妮告诉记者,“同源堂附近就是火车站,大门外的路直通主要干道,交通十分便利。沿黄路开通后,交通更加便利了,有很多游客带着孩子来这里学国学。”
“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华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神瑰宝。”王亚妮说,前几天还和几位参加过小学生国学培训的家长闲聊,家长称孩子回家以后不挑食了,吃完饭还帮父母洗碗。有个孩子吃饭前在那里不知道读什么,家长问:“你在说什么?”孩子说:“我在背诵弟子规关于饮食的这一课。”看了孩子这一言一行,家长深有感慨,孩子不光能背诵国学经典,也会运用了,说明功夫没有白费。
王亚妮向记者介绍说,同源堂不仅能学国学,这里还有窑洞、土炕、红枣、米酒、张家山挂面等陕北民俗和美食,这些都是沿黄游客来吴堡体验陕北民居的很好选择。同源堂可以让游客体验到特殊的窑洞宾馆风情,游客可以上炕盘腿而坐,或促膝谈心,或品茗论道,或小酌微醉,体验冬暖夏凉的窑洞生活。
记者了解到,2017年6月,张耀琪先生将同源堂无偿捐赠给吴堡县政府,为表彰张耀琪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赤子之情,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吴堡县政府决定将同源堂改名为“吴堡县同源堂国学馆”。该馆现在已被榆林市政府命名为“榆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榆林市领导干部国学培训基地”和“榆林市青少年研学旅行培训基地”。
吴堡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同源堂带动了吴堡沿黄旅游业的发展,繁荣了区域经济,对陕北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郭婵报道7月19日上午,吴堡县残联开展了以“特奥五十年,辉煌新时代”为主题的“全国特奥日”宣传活动。活动中,宣...
吴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吴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