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北情深曲悠长 ——《赶牲灵》影评座谈会发言摘登

榆林日报 2017-08-25 09:41 大字

会议全景 榆林市电影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书记田小元 榆林学院文学院书记贾永雄 榆林市群众艺术馆副书记宋建栋 榆林市榆阳区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高琳 西安音乐学院 朱琳 榆林市艺术创作中心原主任 艾绍青 《榆林文化》执行主编 庞文梓 榆林市群众艺术馆原工会主席朱合作 影评人乔子珍 榆林市一中教师曹洁 榆林学院文学院文学评论家 冯涛

本报记者 李苗苗

音乐故事片《赶牲灵》带着“叮叮当”的铃铛声,带着陕北的风土人情从8月21日起在全国3000多家电影院同时上映。8月20日,市电影公司在奥斯卡影城组织榆林市知名专家学者展开影片首映暨影评座谈会。

《赶牲灵》作为民歌经典之作,唱响了两个世纪,至今还稳稳地坐在世界民歌的圣坛上。将《赶牲灵》搬上银幕,是陕北民歌、陕北文化的一件盛事。电影的拍摄基地也是民歌《赶牲灵》已故作者张天恩的家乡——吴堡县,千年石头古城、黄河二碛、黄河渡口等场景及吴堡空心挂面等元素在电影中大量呈现。该片还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二届国际微电影荣获优秀作品奖,又参展了第七十届戛纳电影节,于本月初入围蒙特利尔电影节。影片在讲述一个至纯至真的爱情故事的同时融入近10首陕北民歌,还增加了许多即兴清唱,给赶牲灵那个寂寞的营生注入了许多快乐。

在认真观影后,专家学者们认为用电影形式将陕北民歌搬上银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情怀上的投入到位,在表现陕北题材上专注。电影为表现陕北元素在艺术上做了很多尝试,这也成为专家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同时就经典改编演绎时如何高起点、做深、做细,大家也纷纷各抒己见。

电影以歌曲《赶牲灵》原型为线索而创作的,原汁原味反映陕北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是地地道道的陕北货、陕西产,听到、看到、感到非常欣慰、亲切。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县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关注、支持,《赶牲灵》这张文化名片是陕西、陕北所特有的,在人文情怀上、理性上把握得到位透彻。

全国电影市场每年发行600多部影片,只有20%能上了院线,在这20%的影片中又只有其中20%能产生全年80%的票房。市场是残酷的,竞争相当激烈。作为地域性作品,资料性影片,利用政策性、区域性放映,期盼《赶牲灵》有好的收益,这也只能是其优势和生存空间。

建议经典的改编和演绎应该是大制作,应该引起省、市的高度重视,作为文化精品工程去扶持、打造,作为文化品牌去铸就。在高投入下,邀请全国顶级名家去编排执导,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片、名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飞共长。在策划制作时,就要注重其上映后的市场效益和经济效益。

电影《赶牲灵》不是一部靠“揭秘”名人个人隐私的纪实作品,它是演绎、是创作,有虚构和想象,有概括浓缩和一定程度的“典型化”,所以它不只是张天恩的故事,也可能是李智文、柴根等民歌大师的故事,是陕北人所熟悉和世代相传的“赶牲灵的人儿”和走西口、攻南路的先辈们的故事。

而电影《赶牲灵》却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动人之处。这是一部“土味”十足的音乐故事片。影片调动尽可能多的陕北元素——民国时期的人物、风土,黄土地山水的雄浑苍茫等,会给熟悉陕北热爱陕北和对陕北陌生而好奇的各种年龄层次的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影片的音乐、画面,听觉视觉效果都是美的、极具冲击力的。

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小品可成精品,可成大作;民间的可成经典的,民族的可成世界的。关键在于现代性的转化,在于发现、焕发传统的精髓、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光辉——这是人心灵相通的东西,也是可以共鸣的东西。故事中有中国人千百年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无限感叹,也有超越爱情的善良和美德,更多的是人总要活下去的坚韧和通达。

影片还有不尽人意之处,这也许更多的是成本小投入制作等因素造成的。贯穿始终的主旋律《赶牲灵》音乐主题应该更鲜明一些;情节逻辑和某些细节刻画不够到位;后期配音可使用普通话,只适当保留一些方言意味即可。

《赶牲灵》是一部具有鲜明陕北地域风采的影片,它以陕北汉赶牲灵这一民俗生活为主线,贯穿了一系列生动而曲折的情感故事,让观众感受到赶牲灵驮背上承载着陕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丰富的喜怒哀乐情感生活,特别是影片以同名陕北民歌为主题音乐,并将这首经典民歌蕴含的陕北民俗生活与精神情感予以充分展示,为陕北题材的影片增色添彩,是对陕北黄土地文化艺术的成功演绎。

《赶牲灵》人物名字喜感与悲情同在。主人公德义是陕北血性男儿铁肩担道义的典型形象,寇民宝取名源于陕北民间的一种赌术“扣明宝”,再现了陕北人在骨子里透视出来的信义为天的处世哲学。翠翠的名字就像邻家小妹,那么可爱、善良、亲切。

画面感集聚地理概念。如影片中的黄河、黄沙、石城、枣树和信天游一样,极具雄浑苍茫的意像,非常奇妙地集聚在影片画面里,赤裸裸的大山大沟,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氛围,令人沉醉、神往、遐思。《赶牲灵》是一张久违的陕北文化名片,也是陕北古风俗的活教材。陕北汉子反穿皮袄赶牲灵,驿站边上,女子一边唱着民歌《大红果子剥皮皮》一边压饸饹的欢快场景;说书匠在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的年代,让多少陕北人知道了前朝古代的人和事;媒婆是年轻男女婚配的唯一牵系……赶牲灵的路上,强盗出没、恶人相逼、小人当道,原本是先民生活的真相。

一首《赶牲灵》,唱响了多少前尘往事。圣地出产圣物,散落民间多时,新上映的电影《赶牲灵》会给你全部答案。

电影《赶牲灵》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陕北民歌《赶牲灵》为主旋律,用新的编曲和作曲手法在剧中凝练出主导性的音乐主题,把民歌《赶牲灵》原作加以更为丰富的感情色彩,用音乐描绘的手法进行了展衍,用抒情的手法以及背景气氛的渲染和主题结构的贯穿深刻地刻画出了地域特色,更在人物造型、情节发展、结构和主题表达等方面起到了深化和烘托作用,让音乐与故事融为一体。正是歌里有情、情里有歌,特别是两首男女主题歌以不同风格而不失浪漫的手法出现,更加提升了整部影片的视听性。

赶牲灵的人们笑对人生,婉转、悠扬、高亢、嘹亮的歌声唱响在山大沟深的陕北大地,她的美深深地激发着创作者的热情,让作品在苍凉中依旧透着温暖的情怀,在歌声中寻找着爱情,寻找着幸福。

电影《赶牲灵》以诚信为主题,演绎了一段爱情悲剧。

看得出主创、导演、美工和演员为该片的拍摄付出了极大努力,着力体现了陕北的地域文化,塑造和表现了那个年代陕北赶牲灵人的诚实善良和对爱情的大胆泼辣追求。该片的上映给人的整体感觉也较为流畅自然。影片能在低成本运作下打造出如此观影效果实属不易,因此我们应为这部本土影片喝彩助兴。

艺术历来是遗憾的,片中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全片陕北民歌很多,但突出重点方面不够,以及个别群演表演不到位等。

在《赶牲灵》正式上映的前一天,组织榆林文学艺术界的朋友观看电影《赶牲灵》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体现的是我们对这部电影的重视和期待。这部以民歌为题材拍摄的电影,试图诠释由民歌典故演绎的故事,同时也借助电影电视艺术的形式,更加完美地表达民歌的魅力,传承民歌的文化精髓。电影《赶牲灵》以男女爱情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叙述了一段久远的往事,描摹出黄土地上雄宏壮阔的场景,诉说了苦焦生活下的人生无奈。当然,由于是小成本制作电影,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演员阵容、场景选择的局限性,还有故事逻辑推理的瑕疵以及矛盾处理简单化的问题。但能有这样一部电影问世,仍是可喜可贺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

《赶牲灵》这个电影我喜欢,我感觉这个电影更加深远的意义不在当下,而在于未来。人们常说,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心灵家园,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立体博物馆,《赶牲灵》正是这个内容丰富的精神家园中的一个信息量很大的活的切片。电影画面令人震撼。苍茫浑厚,无边无际的宽阔与不断延伸,是一种宏大的美丽,在这样的土地上,诞生了黄帝部落。如今,黄帝部落的一支,仍然在这块土地上生息,产生着火热的爱情,生生不息,顽强而热烈。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也大致上符合那个时代人物命运的轨迹:人们顽强拼搏,重义轻利,但在一些重大的社会或自然力量的打击下,人物又只能顺从命运,历尽艰辛,受尽精神和肉体的磨难。总之,这个电影较好地把握了一种整体观,是一种宏大叙事,但相应之下,它的一些细部尚有进一步加工和提高的必要。

电影对我的内心触动非常大,尤其是德义为了娶翠翠,帮翠翠的父亲还债,在去内蒙古赚钱回来的路上休息时遇到了劫匪,劫匪杀死了他的同伴,抢走了他们的货物,德义取水回来看到这一切后表现出绝望和愤怒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了特殊时代下为了维护一份爱情的艰辛和不易。

电影画面非常真实,并且也有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美感。整个电影放映过程中,我作为一个90后观众,注意力都是非常集中的。总体来说,电影将我们本土的民歌和故事情节等元素相融合,让我们看到了长在黄土地的儿女们对爱情的追求和美好生活向往。

希望这部融合了我们本土人文情怀的作品能更好地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这也是我们陕北人的骄傲。

陕北是一块属阳的土地,她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概念。这片土地上生长着大道大义之情,也生长着生死相依的爱情。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赶牲灵》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和生命的悲剧,也看到了人性和神性的光泽。大致提炼为三个关键词:一是“赶牲灵”,我们亲切地称呼牲口为“牲灵”,它们和人一样有灵性,这是惜护万物和生灵的悲悯情怀,二是“信天游”,这是我们对话人类和世界的通道,它恒久的生命力来自真诚而饱满的精神世界。三是“陕北人”,电影体现出他们敬畏天地和自然的神性,人性与神性不是对立,而是相融,人性对神性有敬畏,神性对人性有育化。总之,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义,我们观赏《赶牲灵》,却不能止于《赶牲灵》,应该以艺术目光善待陕北艺术的诞生和生长,期待她们在深远而阔达的文明意境中好好成长。所有的故事终有最好的答案,我们须耐住性子,守好初心,等着独属《赶牲灵》最妥帖的休止符。

电影中陕北民俗文化元素的艺术性呈现,陕北民歌、背景音乐与影片叙事的有机融合,主题上对于陕北文化厚重底蕴的深沉展现,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反复咀嚼、回味。

影片围绕人物的衣食起居、活动轨迹呈现出浓郁的陕北文化风情,这也是《赶牲灵》作为本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最大的亮点所在。

在电影《赶牲灵》中,配乐成为了一种有效且富有创意的叙述方式。男女相思时悠扬飘起的陕北民歌恰到好处地演绎了情爱中的百转千回,剧终时回响的民歌经典《赶牲灵》照应着作品的主题,发人深省,充分发挥了陕北民歌的表意功能。陕北民歌在电影中无形中把控着全剧情感的走向,一次次激发观众作出情绪上的呼应,引领观众到达情感的高潮。

赶牲灵作为一种谋生的方式,见证了陕北农民生存的艰辛和命运的多舛。电影《赶牲灵》在题材设置上以小见大,通过一对普通陕北男女德义与翠翠的爱情悲剧来揭示陕北人民命运不能自主的深沉隐痛。赶牲灵的人外出谋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但是,陕北土地的贫瘠、资源的匮乏注定了赶牲灵是陕北人无法逃脱的宿命。

新闻推荐

沿黄观光路吴堡段(44.95公里)、佳县段(73公里) 观毛主席东渡纪念碑 游东方红文化产业园

沿黄观光路榆林段,区域内煤、油、气、盐等矿产资源丰富,红枣等产业闻名,且分布着多个旅游景点。其中,沿黄观光路吴堡段44.95公里就拥有黄河、石城、温泉、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和柳青故居等诸多宝贵...

吴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吴堡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