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郭百景新 幸福踏歌来 —绥德县郝家桥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榆林日报 2021-12-13 08:24 大字

村委会 好日子像辣椒一样红火 闫景 摄 互助老人幸福院 发展产业走富路闫景 摄 美丽的小学校园马腾 摄

记者 闫景 马腾 通讯员 贺珧

沟里要把温棚建,山上变成花果园;生产道路都硬化,引水上山机械化;二级公路修个通,交通运输更方便;孩子上的好学校,老年人住着幸福院;两不愁、三保障,家家户户过小康……一段村民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了绥德县郝家桥村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近年来,郝家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谋发展、兴产业,基础设施完备了,村容村貌改善了,村民获得了更多幸福感和自豪感。据统计,2013年至2020年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4872元增加到11543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1万元增加到120万元。

日子红火 产业兴旺

10月15日,在村民王绥兵的葡萄大棚里,几名游客正穿梭在浓密成荫的葡萄架下,一边品尝新鲜葡萄,一边体验采摘乐趣,甚是惬意。“几个大棚里的葡萄基本卖完了,这是仅剩的几架‘红地球’品种,这个品种肉头厚、口感好。”忙着接待游客的王绥兵说。

今年47岁的王绥兵长年在外打工,随着年龄增加,深感打工体力不支,加之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他便萌生了回村搞产业的念头。经过多番考察,他了解到种植葡萄不仅投入少、好管理,且经济效益不菲,决定发展葡萄产业。

说干就干,2018年底,王绥兵以每年6000元承包了村里4个大棚,并于第二年试种了四个品种的葡萄。经过几年的精心管护,今年葡萄进入盛果期,产量达到6000斤,且品质较好,通过订购和采摘的方式实现销售收入近17万元。“这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明年我计划将大棚内部再装饰一下,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采摘。”王绥兵表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一两个人富裕不算富,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好。”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告诉记者,为了加快共同致富步伐,近年来,郝家桥村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将全村所有荒地、坡地流转至村集体统一使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理打造土地2800亩,形成了集山地苹果、设施大棚、规模养殖、红色旅游、光伏发电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体系。

此外,作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村,郝家桥村还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弘扬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刘玉厚的劳模精神为重点,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与全村旅游产业发展相融互动,并成立了专门的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18年以来,郝家桥共接待中外游客24万余人次,开展主题活动150余场次,接待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中小学生等9.8万余人次,让红色旅游成为了全村致富的“金钥匙”。

2020年,郝家桥村集体实现收入120余万元,向村民分红80余万元。“下一步,我们计划再建设一个年产6万吨的饲料厂,同时,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接待中心,把红色旅游全面发展起来,持续增加村民收入。”郝家桥村村委会副主任刘国强表示。

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10月16日临近傍晚,刚打扫完院落的村民马兴业安顿好老伴后,带着饭盒出了家门,往村委会的互助老人幸福院走去。

走进幸福院,正值老人们的晚饭时间,一股饭菜香气扑面而来。餐厅内,老人们正围坐在桌前,吃着可口的饭菜,说着家长里短,热闹非凡。“老马,今天是你爱吃的杂面叶,给你多盛点,吃完再给老伴带回去。”工作人员正熟练地给前来就餐的老人打饭,还特别顾及到每个人的饮食习惯。

“现在真是赶上了好时代,老了有国家养着,而且还吃得好、穿得好,我非常满足。”77岁的马兴业感慨,儿女在外打工,老伴生病卧床多年,一直都是他在照顾,现在上年纪了,每天最愁的就是生火做饭。“幸福院解决了我的大难题,我和老伴每人每天只需5块钱就能吃上两顿热乎饭,不仅管饱吃,而且一天花样还多。”马兴业说。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经商、务工,留在村里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如何照顾好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为有效破解让“老人忧心、子女揪心、政府担心”的农村养老难题,2019年,郝家桥村打造的互助老人幸福院正式投用,幸福院设有餐厅、棋牌娱乐活动室、学习室、休息室和室外活动场所,并配备了专门的厨师和专业日间照料服务人员等,重点解决村里65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吃饭难题,并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健身保健、文体娱乐等服务。

同时,郝家桥村还在幸福院旁建设了村卫生室,为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小病不出村”,并定期为老人进行体检,全面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建议,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有质量。

美丽宜居 乡风文明

“以前出路不好,村口道路较窄,经常会堵车,遇到雨雪天更是泥泞难行。现在好了,道路从原来的3米多拓宽到10米,出行方便多了,再也不愁路不好走了。”谈起道路变化,村民们个个眉开眼笑。

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近年来,郝家桥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人居环境,着力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

以打造干净整洁村庄为目标,郝家桥村设置了多个大型垃圾堆放点,建立健全了“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从源头杜绝垃圾乱倒现象。依托红色旅游资源,郝家桥村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对主要居住区、红色旧居周边进行整治,修补破损残墙,还原乡村风貌,还在旧居道路两旁建设文化墙,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在主要道路上安装太阳能路灯,着力改善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照明条件。先后建成了郝家桥小学、幼儿园和文化广场等,满足了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该村还将便民服务大厅“搬”到了村民家门口,为村民提供民政、涉农补贴、医疗、养老保险等业务办理服务,每年办理各类服务事项2000多件。

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郝家桥村精心打造村风馆,涵盖古贤家训、红色记忆、走近郝家桥、文明新风四个版块内容,旨在引导群众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以良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同时,联合企业创办了“爱心超市”,并制定积分发放和兑换制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内公益活动。自运行以来,“爱心超市”累计兑换生活用品价值5000多元。

此外,该村还积极探索治村理事的“五种模式”,即以县镇党委、政府全面支持,全体村民参与为主、职能部门指导为辅的共谋模式;支部引领,党员先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等互助带动,群众共同参与的共建模式;群众的事群众自己管,群众的家群众自己当的共管模式;制定完善一系列村规民约,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共评模式;村集体资源和收益户户享有、人人受益的共享模式。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新闻推荐

没有复眼的蜻蜓

青青是一只小蜻蜓,它每天都会开开心心地去捕猎,因为它有一对大复眼,很容易发现猎物。当别人问它复眼是什么,它总会自豪地回答...

绥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绥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