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龙:镌刻时间的老人

榆林日报 2021-10-29 08:03 大字

李贵龙(左)荣获榆林市“五好”老干部

杨岸 郝永国

在绥德,要寻找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珍贵片段,你就走进汉画像石馆,一块块石头会给你讲述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世界;在绥德,沿着“红色”铺就的光明大道,寻求革命真理的足迹,就会深埋下梦想的种子;在绥德,留住渐渐消失的手工艺和赖以生存的家园,就要深入民间,用心记录用勤劳和智慧打造出的工匠精神;在绥德,守着心底的乡愁去亲近故乡,就不由得叩拜身后的这片皇天后土和身边这条血脉依依的河流。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与共和国同龄、一生致力于镌刻时间的老人——李贵龙。

1、整理石头

走近李贵龙,他会带你走进那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世界,他会让你认识近两千年不为世人所知的奇珍异宝,你会真正“认识”绥德汉画像石。

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翻开27万字的《石头上的历史》,你会惊喜地发现,李贵龙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幅久远、宏伟、神秘的历史画卷:汉代工匠们以錾当笔,以石代纸,一錾一凿,将他们对生存、对生活无限的奢望,对命运的抗争,对人生的感悟,甚至对宇宙的认识都融于刀尖笔锋,镌于岩石面上。

李贵龙为了创作这部《石头上的历史》,仅凭借他在绥德博物馆几年的学习和工作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李贵龙常常深入神木、米脂、清涧、吴堡等地的乡间地头,踏遍了陕北地区有关“汉画”的每个角落。炎炎夏日汗流浃背,冬日严严手脚冻肿,饱一顿饥一顿,药瓶瓶随身带。拍照、记录,上万幅的照片和厚厚的六大本笔记,浸透着一位七旬老人执着坚定的信念。夜以继日,积劳成疾,他患上了严重的颈椎动脉扩张,因甲状腺炎动了两次手术。术后40天,身体还没完全康复,他就再次投入到创作中。 我真的无法想象他是在怎样的一种执念下,坚持完成了这趟“苦旅艰差”。

龙云这样评定《石头上的历史》:“李贵龙将陕北汉画像石纳入全国汉画像石的总体框架,从比较分析入手,对陕北汉画像石的独特文化价值作了重点解读。陕北汉画像石之所以能够独树其标,不是孤立和臆造的产物。它是陕北这块土地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陕北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敏,发表在2014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上的《别样历史的挖掘与书写》一文写道:“作者在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对陕北汉画像石进行了图文对照的分类,并分别冠以生动而副实的题名……作者归纳提炼的这些题名、精心采择的汉画像石图片、通俗质朴的文字解读,人们极易了解陕北汉画像石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并进而复原2000年前陕北地区汉代人的历史发展状况和生产生活风貌。”

《石头上的历史》,已列入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同时被评为资助项目精品项目,荣登《光明日报》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9月)”和“中国高校出版社年度书榜”。该书还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同时作为大学生自选教材,被推荐登录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该书还被近千家图书馆收藏。

李贵龙的“石头”已在陕北乃至整个神州家园,营造起一座宏伟的历史大厦,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多出一份回望、多出一份自豪。

2、留住乡愁

面对渐渐消失的民间手工艺,李贵龙不顾身体的不适,带着简单的行囊,记录那些已远离我们生活的一缕缕“乡愁”。《留住手工艺》一书,他的目光和笔墨就将我们带回民间,带回乡村的沟沟壑壑及错落别致的土窑土炕。

要记录那些濒临消失的手艺,最大困难就是找那些真正的手艺人。在他写毛毛匠的时候,费了好大的劲,才在绥德县崔家湾镇崔家村,找到了86岁高龄的崔启圣老人。当李贵龙采访完老人时,老人感慨地说,这是一次美好的回忆。

李贵龙笔下的手艺人:韧、仁、认、忍……一个个智慧超群的工匠,处处折射出陕北人的“骨气”,也无不透露出李贵龙笔下所凝结的那悠悠乡愁,那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以及他对传承手艺工匠们真诚的祝福和期望。与其说李贵龙找到了一个个手艺人、传承人,不如说他找到了我们心底呼唤的那份乡愁。

他走进一个个传统文化村落,怀着虔诚的心态,用笔镌刻陕北大地上朴素而优美的永恒。梁家甲村尽管文化底蕴深厚,但身居深山无人问,犹如一块被埋没的“美玉”。经李贵龙的发掘、开采,才“重现天日”,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虎墕是个偏远而普通的山村,但李贵龙替虎墕向世人讲述了曾发生在这里“李广射虎”的传说、讲述了李自成的故事、讲述了这个商旅古道经过的村子的古老和神奇。于是,虎墕村也成为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李贵龙同样用他一个老人的执念,守护着我们心中的家园。

3、传承红色

红色,与我们的旗帜相同;红色,与我们的血脉相连;红色,与我们的信念相融。李贵龙将一支笔的胸怀里装满了红色的墨水。于是,红色的文字在红色的基地生长,绽放着红色的花朵、红色的梦想……

早在2018年,李贵龙就想要在党的百年生日时敬献份厚重的礼物。几年的时间里,他寻找、走访、翻阅资料、整理笔记,完成了七十多万字的两部红色著作:《革命代号 血与火的记忆》,讲述了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在绥德和绥德周边地区的部分革命者,为了保护自己、保护革命成果,有利于开展革命斗争,以“代号”隐蔽了真实姓名,通过这些革命志士的传奇事迹,讴歌了在灾难深重时期,革命先驱们的伟大革命精神;《伟大足迹 习仲勋在绥德》,讲述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从1942年至1948年间,在绥德地区的革命事迹,真实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足迹。

在一次以“沿着红色足迹”为主题的采风活动中,李贵龙当起了我们的“红色向导”,一路上,他如数家珍,为大家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

多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从2001年至今,陆续出版《绥德汉代画像石》《绥德汉画像石》《石头上的历史》《知行山水》《仙岭草庐集》《留住手艺》等32部著作。先后被榆林市文化文物局评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先进个人”,被陕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评为“陕西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委老干部局授予其“全省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去年,在榆林市孝亲敬老先进评选中,被榆林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评为“最美银龄奉献老人”。

路遥曾评价贾平凹是怪才,弄甚成甚。李贵龙老师也是。如今,李贵龙先生虽已年过古稀,但写作对他而言,比吃饭睡觉都重要。用他的话说,写作已成为一种习惯。

李贵龙,是绥德文化的一面旗帜!秋风吹过,我们在收获,我们在仰望……

新闻推荐

蟠龙战役 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奠定基础 记者 李欢

●我军用人梯攻占蟠龙镇●我军攻占蟠龙集玉峁阵地?●正在修建的“三战三捷”纪念馆胡蛮胡蛮不中用,咸榆公路打不通...

绥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绥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