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木先生与十里盐湾

榆林日报 2021-08-29 21:40 大字

姜茂林

著名诗人公木,原名张永年,字嵩甫,后改为松如,1940年11月1日发表文艺短论《“发辫小脚”与“圆颅方趾”》开始,以公木为笔名。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克服重重困难,历尽艰难险阻,从北平辗转到达山西,参加了晋绥军区的抗日战争。1938年到达延安,1945年9月又从延安出发,先到东北,后调到北京工作几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又回到长春。在他的革命和文学生涯中,为我们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现出版的著作就有《中国文字学概论》《公木旧体诗抄》《公木诗选》《十里盐湾》《老子说解》《先秦寓言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等十多部,与人合著的有《陕北民歌》《生产前线》。毛泽东曾经亲自为《生产前线》题词。

公木在延安的八年,曾先后多次到绥德、米脂、子洲、清涧等地采风,写下了许多颂扬共产党、八路军和陕北人民勤劳、纯朴的作品,其中《共产党引我上青天——清涧谣》《十里盐湾》等诗歌至今在群众中传诵。他和郑律成一起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曾受到毛主席当面称赞,后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后,他积极响应讲话提出的“深入到群众之中,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伟大号召。1943年春节,他和刘炽来到了子洲马蹄沟十里盐湾,住了两个多月,主要任务就是搜集民歌,协助盐工闹秧歌,写了《十里盐湾》《十五大任务联唱》等一批诗歌、歌曲。

“十里盐湾刮金板,祖祖辈辈刮不完”,不仅养育了十里盐湾的祖祖辈辈,而且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里盐湾,位于子洲县马蹄沟镇,东起薛家崖,西至水浇湾,东西长十里,盛产小盐,故称“十里盐湾”,并有“盐乡”之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王震将军的三五九旅曾在这里开过荒、种过盐、挖过煤,群众赞扬他们“八路军生来英雄汉,赤脚片子打裹战,自力更生大生产,减轻群众的重负担”。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绥德军分区警备第十团、四团、六团,陕甘宁边区政府和西北局都在这里驻扎过。这里还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习仲勋、林伯渠、彭德怀、崔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十里盐湾整编”。当年的十里盐湾热闹非凡,被称为第二延安。著名鲁艺工作者公木、刘炽、孟波、于兰、唐荣枚、何其芳、贺敬之、马可、水华、王大化等都先后在这里采访创作,闹新秧歌,演新戏。其中,贺敬之等人以这里的真人真事朱永山为原型创作的大型歌剧《周子山》,在边区演出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军民供给十分紧张,食盐奇缺,在这关键时刻,十里盐湾的人民把生产的小盐运送给边区军民,支援前线。毛主席几次接见种盐英雄郭富财。

小盐生产也叫种盐,还有人称为熬盐。种盐设备简陋,技术简单,工艺粗放,劳动强度大。1939年以前,盐滩都是少数盐主所有,穷苦人给盐主揽工。1938年冬,在地下共产党党员张文直和工会负责人郭富财的领导下,盐工们起来与国民党盐局和盐主进行了斗争,取得了一定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种盐全部收归集体经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达,定边、宁夏等地的大盐大量运进,加之小盐生产劳动强度大却收入低,青年一代盐工大多弃工从商,小盐的生产日趋下降。

《十里盐湾》诗集收集了七首诗,都是公木先生1943年在十里盐湾写成的,先后在《人民文学》《群众文艺》等杂志发表,195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收集出版。它真实地反映了十里盐湾人民苦难的生活经历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是一部盐工史诗集、苦难史,也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盐工曲》中“五月里来五端阳,掌柜的笑脸恶心肠。伙计眼里泪汪汪,长出一口气儿慢吞吞讲,只要河滩摆不下,来年还叫我种上……”就真实地反映了盐主对盐工刁难的史实。《人人都说种盐好》中“暖个腾腾被窝筒,掌柜的蒙脑做美梦;凉个哇哇老北风,咱伙计抽脖子挨毬冻;掌柜的怀里抱娃娃,咱伙计拧的是辘轳把”以强烈而显明的对比手法,把掌柜与伙计的反差显现出来。“十冬里北风灌空肠,六月里太阳烙脊梁,马勺勺里洒星星,水桶桶里担月亮”“张文直一心为穷人,郭富财穿针把线引,柴庆堂来吴纪名,还有许多好弟兄,一达里商量闹斗争,郭富财头前把路引,强将手下无弱兵,十里盐湾翻了身”则真实反映了盐湾人民与盐主斗争的经历。在延安党组织派来的张文直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1939年5月,打翻了国民党盐局,斗倒了盐主,从此十里盐湾的乌云冲散了,盐井里头“一瓢水洒呀洒出一树花,咱盐工翻身乐呀乐哈哈。冒出了‘清源’洒出了一瓢幸福的水;往日介干活为着狗掌柜,今日里干活为咱家。两瓢水洒呀洒出两道光,咱盐工翻身全呀全靠共产党,共产党好比太阳星,它照到那达那达就亮……”

《十里盐湾》的语言采用大白话口语化,通俗易懂,写实说理,读之朗朗上口,妇孺老幼都能读懂,而且离生活也很近,体现了生动的口语美。

对土壤耕耘得不深,庄稼就长不好;对生活理解得不深,诗就写不好。公木先生对十里盐湾这块土地进行了“深耕细作”,他走遍了十里盐湾,转过每个盐井,用脚步丈量了每一块盐滩,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和盐工们交成了好朋友,吃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因此,他对这里的生活也理解得深,写出的诗自然就好。《十里盐湾》就是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真正地“把笔头和锄头、铁锤结合起来”的产物,也是作者真实感情的倾泻,反映出了人民的思想感情,说出了人民想说而不曾说出的话。因而,《十里盐湾》至今在十里盐湾传诵。

据公木先生回忆,他和刘炽开始住在镇子上,后来就住在水浇湾村,在郭富财家就住了不少日子,当时和几位盐工兄弟都很熟,与柴庆堂、吴继明都成为了好朋友。同样,十里盐湾的人民也怀念着他们,据种盐英雄郭富财的子女们回忆,当年在他们家里住的两位年轻作家,和他们一家老小都相处得很好,还经常给他们讲故事,讲革命道理。公木有时学着说陕北方言,说得不大准确,常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公木的诗歌创作出来,郭富财一家老小又是最早的读者和听众,他谦虚地征求大家的意见。刘炽更活跃,常常手端着饭碗就扭起了秧歌,唱起了信天游。据离休教师栾力勤回忆,1942年冬,他在绥德师范读书,寒假回到家在马蹄沟镇上办板报,宣传抗日,宣传时事。有一次,他正在出一期板报,走过来一位年轻人与他交谈,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爱国情绪以及十里盐湾的风土人情,并赞扬他的板报办得不错。在交谈中得知,年轻人是从延安鲁艺来到十里盐湾采访的。当1953年《十里盐湾》出版后,栾力勤才知道,当年与他交谈的那个年轻人就是著名诗人公木先生。

公木先生到十里盐湾指导盐工闹新秧歌,开创了陕北新秧歌运动的历史先河,使陕北秧歌发生了质的飞跃。其一,新秧歌第一次扛起了象征中国共产党率领工人、农民走向光明、走向胜利的镰刀斧头,变革了几千年由伞头领秧歌的传统习惯;其二,打破了“好女不观灯”的禁区,改变了几千年来男扮女装,妇女不能闹秧歌的封建意识,妇女第一次登上了秧歌场子;其三,工农兵英雄形象第一次在秧歌队出现;其四,一改几千年封建传统的闹法,过去闹秧歌,首先去谒庙,然后才沿门子拜年祈保平安。而新秧歌首先是给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驻军机关拜年,然后给群众沿门子拜年。陕北新秧歌运动的星星之火首先是由公木先生在十里盐湾点燃起的,而后很快燎原于陕北大地。

新闻推荐

绥德公安抓获20年前抢劫杀人疑犯剥茧抽丝破命案

记者马蕊通讯员王辉6月4日,绥德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民警成功侦破一起20年前抢劫杀人命案,依法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薛某某和...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