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抗美援朝往事

榆林日报 2020-11-12 18:46 大字

董晓旭

爷爷1931年出生在陕北农家,大约是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所以取名叫董秀文。8岁时,爷爷成了放羊娃,14岁时进了私塾读书。1947年,刚满16岁的爷爷报名入了伍。

当时,攻打榆林城的战事正酣。爷爷被编入教导旅,也就是保卫延安的大队。这时候,爷爷的父亲要求爷爷回家成亲,爷爷只好请假回家。1948年,婚假刚满的爷爷立刻出发去寻找自己的部队,走到绥德城外的时候,遇到西北第四野战医院在招兵,他就去询问部队去向,招兵的教官说“小鬼,到我们部队一样是参军报国呀!”于是,爷爷便加入了西北第四野战医院。

西北第四野战医院是延安行知中学教师、学生为基础成立的,很多学生都是革命后代。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所谓的野战医院,根本没有固定的医院和场地,都是随战争转移,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背着行囊,带着整个医院的用品奔向哪里。完成伤员的接收、治疗、转运等工作。他们先后接收了瓦子街战斗、西府战役及洛河截击战等大批伤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年12月4日,西北第四野战医院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异国他乡,天寒地冻,战火连天,很多志愿军战士少吃没喝的,饿死冻死的都很多。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们“吃的是高粱米,受的是飞机气”,缺乏空军制约,后方也就是前线,经常有敌机来袭。医院修了防空洞,每次敌机轰炸,战友们都躲在防空洞。爷爷认为,刚刚炸过的弹坑最安全,防空洞不小心被炸塌陷,人就会被活埋了。战友们说爷爷是“冒险主义”,但是爷爷有他的道理。果然,一天晚上,爷爷所在分队在另外一个病区执行任务时,医院总部遭美军轰炸,防空洞塌陷,当天晚上有30多位战友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他们很多人才二十多岁,悲恸让爷爷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勇气忘我地投入到战争中。

战场上,时时处处都有危险。有一天晚上,爷爷正在手术室收拾器械,听到飞机的轰鸣声,连忙包起器械。只听很大的爆炸声传来,爷爷本能地趴在地上进行躲避。第二天早上,才发现弹片深深插在了手术室的墙壁上,他说现在想起来他都后怕,如果没躲开,估计脑袋都要被削掉。

有一天,爷爷奉命护送伤员回国,因敌机轰炸,火车被掩护起来,分两截停在两个山洞中。敌人飞机离开后,一截车厢受损,爷爷他们只好带领伤员走过两山之间的沟壑,把所有伤员聚集在一起,乘坐前半截车厢。车厢里非常拥挤,爷爷看见场面很混乱,就爬上火车头,站着和大家说:“同志们,敌人的飞机还在上空,随时都会来轰炸,我们一起克服困难,轻伤员帮助重伤员,大家挤一挤,过了鸭绿江,回到祖国,大家就都安全了。迟回一分钟就有一分钟的危险。”伤员们听后开始自助行动,结对帮助。山洞里一片漆黑,爷爷从火车上跳下来准备帮助伤员的时候,一不小心绊倒在轨道上,一只脚骨折扭曲,爷爷强忍巨痛,一瘸一拐地走出山洞,在附近找来树枝给脚骨正位。因为剧烈的疼痛,爷爷当时晕了过去,醒来以后,用树枝和绑带给自己做了包扎固定,拄着一根树枝当拐杖,一瘸一拐回到火车上。那一次脚伤使爷爷留下了后遗症,后来部队要给他发残疾证,被爷爷拒绝了,他觉得这点伤不算什么。

爷爷在医院照顾过很多伤员,后来凭着鼻子就可以闻出气性坏疽等战场疾病。爷爷也逐渐被锤炼成了钢铁战士,如果遇到自己护理的伤员死亡,他都要给伤员刮胡子、洗脸、揉耳朵、塞棉花等,做完一整套工作,再把战友的遗体送到郊外掩埋。战争是残酷的,爷爷曾经单独给二十多位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战士送完最后一程。正是因为志愿军战士们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才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人民的和平生活。

朝鲜战争结束后,直到1958年,爷爷和他的战友们才回到祖国的怀抱。他被分配到青海省监狱工作,后退伍回到了吴堡老家。

爷爷回到家乡后,当时吴堡县医疗卫生事业还很落后,他经常被请到医院给作讲座,后来就被县卫生局聘用,在家乡继续治病救人。他一手筹建了郭家沟镇医院,用在部队学到的医术给乡亲们看病。医者仁心,有一年大年初一,爷爷在各个村子之间奔走看病,从早上忙到下午,竟然没顾得上喝一口水。爷爷专心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医疗事业中,救过难产的产妇,救过高烧垂死的婴幼,为骨折病人正骨,为控制传染疾病奔走,他的医德和医术受到十里八村老百姓的好评。

“文革”中,爷爷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退休后,爷爷勤俭持家,对我们更是谆谆教导。我上初中的时候,爷爷就教育我“好好学习,为国家作贡献”,这句话,此生铭记,催我奋进。

新闻推荐

榆林市政协调研非能工业产业发展情况

本报讯(记者许鹏通讯员马艳)10月15日,榆林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一行到绥德县开展非能工业产业发展...

绥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绥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