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马家砭村笑声多
马生龙(右)和妻子露出幸福的笑容 马家砭的日光温室大棚基地
文图/本报记者 魏丽娟
清晨5点,绥德县马家砭村村民宋泽勇已经在大棚里忙活开了,“抓紧把剩下的西红柿苗补种上,可不能浪费了。”
挖坑、栽苗、覆膜、浇水……忙碌5个小时后,100株新苗扎根在大棚里开始享受阳光的沐浴。宋泽勇背后湿了一片,可他却兴奋极了:“这批苗子长势好、质量高,今年再赚8万多元,不成问题。”
他爽朗地笑起来,笑声洪亮,传遍田间地头。这样的笑声,在马家砭村还有很多很多。
大棚发家:老农变身万元户
宋泽勇的大棚坐落在马家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温室大棚基地。放眼望去,117座温室大棚规格标准、整齐划一,形状犹如展翅飞翔的海燕。
“现在一个大棚5分多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哩!”宋泽勇搞大棚种植有20年了,过去由于全村土地分散,他的一个大棚面积最多3分地,面积小、产出低、收益也差。
改变,从马家砭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始。
2017年,合作社成立后,该村确定把日光温室大棚作为主导产业,流转川地180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01座,2019年投入使用,加上原有的16座大棚,至此,全村拥有温室大棚117座。
“盼日光温室,盼了好多年了!如今梦想终于实现了!”宋泽勇告诉记者,过去的旧棚都是土墙结构,一下雨,土墙上的土就跟着雨水流,大棚到处都是窟窿,“补了又漏,漏了再补,缝缝补补一年过去了,愁死人。”
2019年,他果断承包4个日光温室大棚,种上了香瓜和蔬菜,当年收入8万多元。
“新棚真是好,下雨刮风都不愁,一年到头都有收成。村上还给咱分红,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的喜悦溢于言表。
今年,他的劲头更大了,通过微信联系了著名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的企业,采购优质西红柿苗,这在村里并不多见。“一株苗子7毛钱,看似有点贵,但质量好才能卖上好价。”
看着大棚里一寸多高的西红柿,他信心十足:“这长势比往年都好,保准又是丰收年。”
不仅老宋用了心,其他村民们也纷纷开始试验种植蘑菇、人参果等新品种,有人还建起10多亩香瓜试验田,大棚成为马家砭人发家致富的好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多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3万多元,整村实现脱贫,踏上了小康路。
新居安家:一年多9对新人结婚
2020年,是57岁村民马生龙最高兴的一年。
5月16日,老马30岁的二儿子告别单身,娶回了新媳妇,住进了新房子,也“医”好了老马和妻子一直以来的“心病”。
老马的二儿子模样长得帅气,为人勤劳朴实,为啥现在才结婚?
“还不是因为房子的问题,才拖到现在。”老马一句话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原来,马生龙一家5口人,一直住在2孔旧窑洞里。眼看着二儿子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需要置办一处新家,可是村子山大沟深、没地盖房,老俩口压力特别大:“村里只要有娶亲的,我们俩就想起自己的娃娃,我老伴常是偷偷抹眼泪。”
好消息来了!2016年,村上决定建设新农村,集中盖搬迁房,2018年,老马就领到了新房子的钥匙。
“二层小楼,190平方米,刚装修好,就有人上门给我娃娃介绍对象,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马生龙拿出多年的积蓄,将二层小楼装修得格外洋气,一层中式风格,一层欧式风格,家具电器应有尽有。
婚礼当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老马和老伴穿上新衣,扭起大秧歌,摆上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儿子成家了,我们安心了,这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马生龙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我们村大变样,十里八乡的人,都上赶子给马家砭人介绍对象呢!”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马斌武欣喜地说,自2019年村民陆续搬进新房至今,村里已有9对新人结婚,甜蜜的新生活已经到来。
新闻推荐
庄严的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烈士陵园内,“同学们,红军战士的革命故事讲完了。”“敬礼!”小小身影、炽热眼神、稚朴脸庞...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