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赵家坬村荒地变果园

榆林日报 2020-07-30 07:11 大字

赵家坬现代农业园区 村民杨玉清正在给果树拉枝

文图/本报记者 陈静仁

“开门见山”对于绥德县名州镇赵家坬村村民来说除了是一个成语外,还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之前的赵家坬村,贫困就像眼前连绵的大山一样,一眼看不到头。

近年来,赵家坬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先后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村集体、综合改革先进村、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路通了 村美了

2017年,赵家坬村在充分调研、征求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把握乡村振兴政策机遇,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实施宜居环境改造工程,按每户最高8000元的补助标准,改造农户旧屋189户,硬化入户道路100条;硬化6条约5公里村内道路,为排洪渠砌石450米;新建、改造石拱桥7座,修复明代古桥(高家桥)1座;实施“厕所革命”工程,修建环保公厕4座;建设主干道护坡兼景观石墙1200米。

村民侯艳娥就是旧居改造工程的受益人之一。过去她的房屋不时掉墙皮,院落还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不仅住起来不安全,出行也不方便。“现在村上帮我把房子重新整修了,还硬化了院落,住起来更舒心了。”侯艳娥说。

围绕营造乡风文明、和谐宜居的美丽农村,该村还通过在醒目位置张贴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文明节约。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四会”组织,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家庭、好村民等评选活动,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

兴产业 走富路

路通了、村美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但让赵家坬村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是欣欣向荣的村集体经济。

2017年,赵家坬村启动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式踏上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该村在改革过程中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成立赵家坬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广泛征求意见,按照“四议两公开”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六步法”要求,先后召开30多次会议,成功流转了全村的7000余亩撂荒土地。

正是这流转的7000余亩撂荒土地,吸引来了绥德县二十四洼合作社理事长丁汝泽,在随后的三年里,他承包了其中5651亩用来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山地苹果、大棚种植产业。“我选择赵家坬,就是因为这里的流转土地面积大,而且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次性就谈好了,不用再像过去一样要挨家挨户谈租金。”丁汝泽说。

而对于丁汝泽来说的方便,在赵家坬村村民也变成了实惠:自2017年4月以来,园区解决赵家坬村村民就业120余人,每年平均支付务工人员工资约180万元;丁汝泽承租土地20年,到期所有权归还村集体,每年支付租金31.1万元,三年来已累计支付93.3万元,有效带动了赵家坬村村民脱贫致富。

贫困户杨玉清就是众多受益的村民之一。过去,她的老伴卧病在床,她要在家照顾没法出门打工。“如今在园区务工,一天能挣100元,今年我已经收入1万多元了,而且离家近,也方便照顾家人。”杨玉清说。

除丁汝泽承包的5651亩撂荒地以外,赵家坬村对剩余的1346亩进行了统一规划,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建设标准化果园并统一管理。村民以人均1亩地入股合作社,其中贫困户以政府补贴的5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每户还可多分一亩土地。至此村民入股果园合计1060亩,待果园挂果取得收益后,按照村民占70%、合作社占30%进行分红,剩余286亩收益则归村集体所有,用于壮大产业规模。

“下一步我们在巩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计划新建日光温室15座,猪、羊养殖场各1个,力争通过发展产业让村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该村主任赵国荣说。

新闻推荐

美食纪录片的热度持续不减,因为人们对美食的一腔热忱从未改变 透过美食,看到生活

阅读提示这些年,人们对美食纪录片的青睐热度不减。《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人生一串》《宵夜江湖》《早餐中国》《...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