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陕北民众服饰 张有庆
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里,人类只能裹草片披兽皮,以防寒御冷,繁衍生息。后来发明了麻与葛的编制,产生麻布,穷人着身为“布衣”。植桑养蚕,纺制出的丝织品,多为富人所用衣饰。此为人类的衣饰服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棉花大量的生产和纺织业的兴起,人们的穿衣服装跨入新时代的境界。
老皮袄与大裆裤
陕北人受游牧文化生活习性使然,亦为北方气候严寒所致,历来冬季以皮革和绒毛为原料制作衣裳服饰。即有皮袄、皮裤、皮帽、毡靴、毡帽、毛袜子等的皮革与毛制的衣装服饰。这和《汉书·匈奴传》“匈奴服饰”的说法“自君王以下,盛肉畜肉,衣其皮革”的记载相吻合。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陕北亦有历史遗风的遗存,尤其是榆林北部的男子汉,冬天身着白板皮的羊皮裤,又穿掇脚梁面的大皮袄。腰间紧束一条布带子,双手拥进皮袄的袖筒里,一股暖融融的气息油然而生。这种皮革制品的服装,与蒙地的包头、东胜、临河以及银川的同心、中卫、永宁等地人们所穿的皮革、绒毛衣裳相一致。在榆林南部与延安地区的民众,很少有人穿皮裤和长皮袄。一些上了年纪或一些上路出门人,多穿半达的短身皮袄,又多是一些山羊皮衣。这些合上身的皮袄,有的还在白板皮上缝罩上一层有色的布料,称“挂面皮袄”。挂面皮袄拦罩白色的板皮,既有美观的人文理念,更有保温取暖的实用意义。生活较为富有者,对于皮革制衣更为考究。狐皮领子、狗皮帽子、狐皮围脖、猫皮手套等。更有用羊羔皮制成的大衣“羔皮筒子”,以狐狸皮缝作的“狐皮筒子”大氅。这些皮衣精巧的制作,贴身的服饰,极具陕北农耕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韵致。
陕北男子汉在较暖和的季节里,一般的上衣多是“对门门”。即胸前剪为双扇扇,左边缀以纽扣纥达,右边开以扣孔,两襟合而为一,是为“连襟”,连襟上好纽扣,即穿好上衣。一般的下衣是为“大裆裤”,其裤子不论是棉裤,还是单裤,都以裤褪宽敞,裤腰宽大为准。人们穿上裤子,还要在裤腰前折叠回来五六寸,然后束紧裤带。一般年轻人的裤带两头吊起长长的穗穗来。大裆裤穿过一段时间后,屁股盖与两圪膝盖极易有磨损的痕迹,也易磨开窟窿。如是,就调过来继续穿。大裆裤的服饰穿着,是陕北民众长期以来的一种特有的装饰,既给劳作的民众在辛苦劳动时不受服饰的制约,又有两面来穿而节约布料的美德内涵。
陕北人上穿“对门门”,下着“大裆裤”,足登千层底百衲鞋,头上挽起羊肚子毛巾,毛巾在额间挽起如拧麻花的结。走起路来,额上的结一颠一颠,分外显眼。腰里的红裤带穗穗左摇右摆,引来婆姨们多瞟几眼。千层底鞋圪拧起来,碎步子踩上如水上漂一般。大裆裤的宽摆,哗啦啦地响开。随着步子的节拍,陕北独有的衣装在陕北人的行动韵致中表达出来。
不同人等的不一衣着
我国古时“上曰衣,下曰裳”。衣裳并举时,多以上衣而言。各个时期,不同阶层人等的衣裳迥然有异。这都同当时的经济、生活习性、社会风尚、人文理念等因素有极大的关联。早在新石器时代,从出土的彩陶上就出现了穿衣着服的人物彩图。从出土资料和陶塑人物像上,可以看出头戴扁帽,身着右衽交领衣,下穿裙裳,腰间束带,打有裹腿,着翘尖鞋的奴隶主。战国时代,服装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现出了深衣和胡服。胡服多为短衣长裤和鞋,为游牧者牧马实用所需。服饰衣装到了唐代,更为华丽多彩。但贫富的差异有天壤之别。清代时,官吏的官服有严格的等级。官服华贵亮丽,多以丝织品制作。单以红缨凉帽的顶子疙瘩而言,即分金、银、铜等类。一人做官,鸡犬升天,其身架就有“走路看影子,巴屎揣顶子”的恶评。
富者的女人,多穿绸缎服装,并有进口的工业布料做成的艳红袄子,海昌蓝光滑的裤子。手上多戴银手镯,耳间戴着或金或银耳环,一派披金戴银,珠光宝气的派头。辣角的小脚尖挑着一双小红鞋,一走起来身子就左摇右摆,仿佛脚尖不敢着地,似乎有针尖扎起脚心在疼。
更有财东、土豪劣绅、富商老爷人等,都穿着长袍短褂,头戴瓜磕帽,或礼帽,足登片瓦鞋,或牛鼻子鞋。冬天多是皮革衣服,多以羊羔皮、狐皮等名贵皮革而制成。更有人提着文明棍,走一步摇三摇,又后退一两步,用棍子指指点点,拿鼻子哼哼哈哈,摆起大骨架,给穷人看。入则后,或躺在太师椅上,撩起长袍,大脚搁在二脚上,摸起长须,早有小姐丫头捶胸揉背。或仰卧在炕上,搁起瓜磕帽,举起大烟枪,早有姨太、小妾举灯给火,令其过大过瘾。
民谚如是说贫民的服饰
过去大多陕北人民过着极其穷困的生活,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些十七八岁的大女子,无有拦盖的知羞布,下不了炕,出不了门。故穷人的穿衣服饰,不可多言,让民谚来证实。突皮露肉/有鞋没袜/和鞋拉话圪穗达帘/赤屁股打响帘衣不暖身/饭不饱肚/小孔不补/大孔尺五袍子改腰袄/腰袄缝半裤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三穿成烂片片有个襟襟/没个袖袖
陕北民众长期在生活实践中,根据天气变化,季节转换,时序运转,总结出以时穿衣,增减衣裳的经验来,如民谚说:三夹不如一棉/人暖腿/狗暖嘴秋风凉/光棍慌/吃饱穿暖/闲事少管春上捂着/秋里冻着/冷不忙加衣/热不及脱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二八月/乱穿衣/四八月/脱了棉换上夹
上述民谚中的“夹”,即指陕北人所穿的一种“夹衣”,是以双层布料做成。一般用自织布料制成,多为里布不上色,外层布料以染色布而做成。
“穿衣吃饭量家当,搽粉摸脸看人样”,民谚告知人们,把自己家庭实力掂量一下,到底有多少,然后再来考虑穿优劣的服饰,吃好坏的饭食。万万不能铺张浪费,超越家庭实力的支出。要求穿漂亮的衣服,食美味的吃食。如是人们会说:“图嘴不顾身”“身上穿得光,肚里装些糠”。当然,亦有民谚又说:“人生一世,吃穿二字”“吃了是福,穿了是禄”“人活七十三,为的吃和穿”。如是的民谚,表达出人们的基本生存要素,是为吃与穿。(作者系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绥德县中学退休教师)
新闻推荐
绥德县薛家峁镇石家沟村众乡亲为贫困村民捐款捐物献爱心 最是乡情暖人心
“好人绥德”志愿服务队队员看望石小兵的孩子。刘新国摄本报记者郝彦丰“让娃娃们好好喝,不够了我再多送些。”石红星每次...
绥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绥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