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驻村的“一字诀” 记绥德县硷沟村第一书记杜长青
本报记者马蕊 实习生张占林
“老杜来了啊,快上来吃饭”“老杜,今年的猪肉可是能卖个好价钱……”
深秋时节,走进绥德县田庄镇硷沟村,村民都乐呵呵地跟“老杜”打招呼拉家常。他们口中的“老杜”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杜长青。
2017年5月起,长安银行榆林分行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的杜长青加了一个新身份——绥德县田庄镇硷沟村第一书记。他常说,第一书记不好当,十八般武艺都得会使。但只要将自己的初心与民心紧密相连,从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做起,就能换来村民的一份信任,燃起村民的一团热情,聚起大家的一股干劲,驻村扶贫工作中的各类问题也便会迎刃而解。
一座水库:赢得村民信任
村民吃水问题是杜长青驻村后遇到的第一件头疼事。
村里原来有一座蓄水17立方米的旧水库,由于年久失修,库底淤泥沉积使得水库实际蓄水量不足10立方米,村民生活再加生产之用,使得村里时常停水。杜长青进村时正值夏季用水高峰期,村民的怨声载道让他的心一直平静不下来。
实地调查水库并听取群众意见后,他迅速将此事向单位进行了反映,并在领导支持下发动长安银行榆林分行全体党员踊跃捐资,为硷沟村民新建了一座可蓄水70立方米的水库。至此,困扰村民多年的吃水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水库建成后,杜长青还为村里架设了一座通信塔,又一举解决了村里通信信号差的问题。“老杜是来给咱们办实事的。”一件又一件“小事”,让他彻底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一条道路:打通发展瓶颈
“从前门前都是土路,牛车都上不来。老杜来到后,把路给我们修到家门口,真是为我们造福了。”61岁的硷沟村村民王国平告诉记者,过去该村的道路不仅是土路,而且又窄又破,一逢雨雪就变得泥泞不堪,村民日常出行、生产运输非常不便,大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条宽阔大路通到家门口。
“7·26”洪灾后,本就破旧的道路被洪水冲出宽6米的大坑,沟渠两侧的村民寸步难行,是杜长青第一时间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一起修复道路。此后他又积极申请项目支持,帮村里建成了800米的生活道路和1.3公里的生产道路,把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并在全村安装了45盏路灯,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题。
“一条路修通,全村人舒心。否则,不仅百姓怨言多,产业发展、项目招引更无从谈起。”帮扶过程中,杜长青常说,“要把群众身边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好,用道路畅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打牢基础、增添后劲。”
一座广场:凝聚村民的心
“自从村民文化广场建好以后,天天有村民在这里跳舞、健身、聊天,俨然成了全村人的好去处,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是焕然一新。”硷沟村村委会主任田公停说。
据了解,硷沟村的村民文化广场,是杜长青积极争取40万元项目资金,于今年5月建成的。“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以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大家心里敞亮了、邻里和睦了、工作好做了。”杜长青说。
依托这个文化广场,他又带领“四支队伍”和村民,在村里建起了文化长廊和老年幸福院,不仅满足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并有力推进扶志扶智工作的宣传和落实,为下一步的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个产业:助力长远发展
“目前村集体经济薄弱,严重制约全村发展和群众致富。我一定要帮助村里建成一批实体产业,解决群众的增收致富难题。”杜长青告诉记者,让硷沟村实现脱贫后的持续发展,是他目前最大的心愿。
此前的入户调研中,杜长青了解到60岁的贫困户田宝祥,此前曾在各地从事过多年的养殖工作。于是,杜长青便把硷沟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投向了肉猪养殖。在他的协调和争取下,硷沟村于2018年建成养殖场,目前肉猪存栏量高达1500余头,存栏母猪200多头,预计今年可实现回本盈利。
“目前,硷沟村养猪场是全镇规模最大的养猪场,通过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合同,不仅能解决贫困户务工问题,还帮村民找到了玉米销路;养猪场的肥料免费提供给村民,又满足了全村农业生产对有机肥的需求。”杜长青说,未来,他还计划将养殖产业扩大到羊子、土鸡等领域。此外,他还曾自费带领贫困户到靖边县东坑镇调研大棚种植产业,为下一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打好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彭宇锟记者姬娜)“张车长,我拿到手表了,太感谢你们了!”昨日,杨先生在电话里不停地道谢。事情要从11月6日说起,西安...
绥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绥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