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五治融合”推进社会治理

西部法制报 2019-08-17 00:31 大字

本报讯(记者张建伟通讯员陈思达)自2018年榆林被确定为全省“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以来,在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中,榆林结合新兴能源型城市特点,逐步走出一条以政治来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五治融合”的市域社会治理之路。

以政治来引领。榆林市着力发挥党建作用,引领“五治融合”。榆阳区签订区乡村三级书记抓治理责任状,提倡村支书兼任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涌现出赵家峁村张春平等近百名改革致富带头人;农村骨干党员带头改革、带头让利,投入大量资金,却把资金股比例从40%退让到23%,确保以土地、人口入股的群众股权比例占到60%以上,使之充分共享发展成果。绥德县郝家桥村实行“两引领两培育”(党建引领、模范引领,培育良好的法治解决纠纷方式、培育纯朴村风),多年实现“三无”(无刑事案件、无诉讼、无上访)目标。

以法治强保障。榆林市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市(县、区)、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建成了3个全国、12个省级、40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榆林市委政法委在全省率先推出领导干部晋职晋级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为普及法律知识、领导干部带头应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德治强教化。榆林籍企业家方光玉个人出资1000万元在榆林设立“公民道德建设基金”,在10年内每年拿出100万元,表彰奖励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和“榆林好人”;子洲县电市镇张家沟村支书张旭出资100万设立“德农基金”,激励镇村两级干部和全体村民,以德治化解纠纷矛盾。

以自治强活力。清涧县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在26个部门和各乡镇聘请了一批素质过硬的联络员,同时,聘请乡贤能人坐镇调解,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吴堡县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不断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横山区不断完善社区民主选举制度,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米脂县杨家沟通过建立健全群众三级“说事”网络体系,矛盾调解率达100%,实现矛盾纠纷调解8年不上交。

以智治强支撑。榆林市重点推动综治中心建设,全市新建各类小探头26483个,中小学、幼儿园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榆康路社区建成全流程一体化在线便民服务网络,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结相关事宜。

新闻推荐

绥德:陕甘宁边区北大门的嬗变

采访团在绥德参观采访。本报记者张建伟昔日的战火硝烟荡然无存,今朝的辉煌成就可点可赞。8月2日至3日,“记者再走长征路”...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