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学喜委员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完善

各界导报 2019-03-07 01:54 大字

?霍学喜委员

□特派北京记者 唐冰 文/图

黄馍馍、油糕、碗托、八碗……今年春节,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回到家乡陕北,尝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味”,“一样的东西,离开了家乡在哪儿也吃不出家里的味道。”

霍学喜的老家在榆林市绥德县义合镇雷家圪崂村,这是一个有着310户人家的千人大村。和绥德这个国定贫困县大部分村庄一样,雷家圪崂村自然条件差,耕作条件不好,常年遭遇干旱自然灾害,从前农民的日子过得很艰辛。近年来,由于雷家圪崂村紧挨着307国道,距县城20多公里,频繁的商业活动和较多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得大部分人家早已告别了贫穷。

“蔬菜水果大豆、特色杂粮等经济作物比重占到了60%,粮食作物占到了40%……”研究农村经济的霍学喜对家乡情况了如指掌。在这个人均耕地3亩的村子里,出去打工的人并不多,加上每家每户都做点小买卖,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700元。大年初三,刚回到村子的他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2018年村里人均收入超过了7000元。

老家的发展变化让霍学喜感到很欣慰。他认为,改变发生在2005年中央启动新农村建设后,惠及农村的好政策接连出台。以雷家圪崂村为例,十几年时间里,基础设施、治理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虽然每年都回老家,但今年霍学喜在村子里拜年串门时,又发现了家乡的大变化。“去年村里不仅修通了水泥路,还盖了个戏台,成立了戏班,老乡们的日子更加丰富多彩了。”

春节期间,陕北几乎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俗称“沿门子”。今年,雷家圪崂村的戏班子派上了用场,村民们扭起了红火的陕北秧歌。

彩绸飞舞、彩扇翻腾间,霍学喜没有停止如何振兴乡村的思考。在村里停留的两天里,村干部们和他交流讨教最多的事情,正是他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乡村振兴靠谁?乡村振兴的速度远不及城市化的速度,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抽水机效应?如何寻求好的抓手和突破口?”

3月5日,结合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霍学喜畅谈自己的思考。他说,乡村治理事关农民幸福感和安全感、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他讲了个故事:十多年前,雷家圪崂村就成立了红白事理事会,每家只需交100元,凡遇到红白喜事,理事会就会帮助张罗。大家也都形成共识,例如给礼金不能超过多少钱等等,这些都有了规定,“简洁又不寒酸,事办好了还不铺张浪费,老百姓都很高兴。”

在农村,结婚彩礼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很大的负担,近年来尤其水涨船高,“不管外面是多少,我们村始终封顶6万元,执行得很好,并且辐射的邻村也都效仿。”在宁夏隆德县调研时,霍学喜还把这个经验介绍给了当地。

霍学喜认为,基层治理要在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作用,以治理有效为目标,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

“尤其是要以守牢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基础,以引导农村组织和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关键,挖掘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规民约升级和农村移风易俗,确保实现乡风文明。”霍学喜说。

新闻推荐

绥德火车站迎来返程客流小高峰

本报记者刘予涵通讯员方恒报道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七,“小年”刚结束,绥德火车站迎来了春运返程小高峰。为保证旅客安全乘车,...

绥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绥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