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王坪山村的“好后生”
高高的个子,黑黑的脸庞,与人交流时总会面带微笑。这是榆林市绥德县定仙墕镇王坪山中心村四支力量工作队队长、宝鸡卷烟厂团委副书记朱琳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从2014年5月至今,在三年半的扶贫工作中,朱琳既做政策传播的大喇叭,又当百姓诉求的传声筒,创新高效地开展扶贫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这位城里来的年轻后生充满疑惑。他选择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扶贫的信心和决心。
入户走访时,他盘腿而坐,户外调研时,也和村民一样席地而坐。闲暇时分,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讲讲外面的世界,或为年长的老人拍照片、拉家常,与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探讨发展的路子,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购买御寒棉被,村民们也越来越喜欢这个来自关中的“好后生”了!
通过对定仙墕地区气候、土壤等相关信息的了解,他把产业扶贫的重点放在了家畜养殖上。一是扩大原有养殖产业,向贫困户发放补助款,鼓励带动贫困户开展白山羊和黑毛猪养殖;二是探索特色养殖,与村委会调研协商,成功引进吕梁山猪品种,购买山猪种猪,在王坪山村建立山猪繁育点2个,养猪已成为绥德县重点特色扶贫产业;三是对帮扶村镇的农业产品进行提升包装,为三个自然村建设3个杂粮加工点,重点对本地的山猪、山羊、红枣和小米进行设计包装。每年末,还积极与单位协调到扶贫村购买农产品,已累计购买村农产品近百万元。
在农村扶贫,朱琳常常被全村没有手机信号的问题所困扰。后来,经多方协调,2017年6月,村里的信号基站终于建成了。他收到的第一条微信,便是孩子发来“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可想可想你了”的语音……
几年的驻村工作,朱琳把扶贫与团青工作相结合,提出多项扶贫与团建相结合的活动。分批次带领工厂共青团干部和年轻骨干到村扶贫,体验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干农活,务农事;组织开展驻村支教,安排青年骨干到定仙墕镇九年制中心学校进行支教,向在校学生教授美术、音乐、绘画和英语等课程,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开展情暖冬日爱心捐赠活动,为贫困地区捐赠御寒冬衣、为贫困儿童捐赠学习用品;他还组织有特长的青年职工进扶贫村,开展了“我为老乡献首歌”活动,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
通过三年多的帮扶,王坪山中心村的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81%,村脱贫考核指标已全部达标。村文化室、爱心超市等已建成。朱琳把汗水和泪水留在了陕北,更把心留在了陕北,成为了乡亲们眼中的“好后生”!
(本报记者 阎瑞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沈谦实习生孙文莉)1月9日,记者从省工信厅获悉:陕西省新材料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其新品研发在诸多关键领域实现快速...
绥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绥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