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折生阳(报告文学)
折生阳为母校“华秦奖教金”捐资300万元
姬晓东
透过密封的玻璃窗,一个巨大的金属圆锥体缓缓推送到“蒙古包”状的银色器皿里。“电子枪将隐身材料以原子的方式分三层浅射上去,有了薄厚仅头发丝二十分之一的材料,红外探测差不多就是瞎子了。”身材敦实、气质儒雅的折生阳和风细雨地说。“这些神奇的材料还广泛运用到国防重点型号上。”他淡定的语调仿佛是说家里的一口铁锅。不淡定的我眼前却已闪现出邻国愤怒的民众阻挡“反导系统”的电视画面。“国之重器”这个词也随即在脑海里跑了出来。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氢能源技术,多项指标均居世界前列,制氢的耗电量是当前全球最低的”;
“这是我国最专业的3D金属打印车间。这台打印机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到打航空航天产品如C919的部件,小到打纳米微米等”;
“这是国际领先、国内唯一的三代半导体探测器”……
随着一个个高科技产品项目如数家珍般介绍,“国之重器”如原子裂变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无限膨胀。若不是亲眼所见,打死我也不会相信这样尖端的军工技术会出现在民营企业里。
从未对各种老总们产生过写作冲动的我,面对折生阳涌出无限的猜想:这是一个啥样的人?公司的原动力和爆发点在哪里?冥想中看到一面文化墙上的几个大字:思无疆,造无界,3D打印改变世界。公司理念似乎在揭示着什么,鼓励我下决心要一探究竟。
一
1978年,神州萌动春来早。头年腊月二十七就急急打了春,冥冥中预示着要迫不及待地迎接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正月十二,黄土高原腹地的陕北清涧小城要比往年暖和许多,人们涌到青石板铺砌的街头巷尾,围着一两只沿门子拜年的秧歌队看热闹。零星的鞭炮不时在空中炸响,红色的纸屑欢喜地落到地上,散发出残留的年味。
一辆开往省城的嘎斯车在人们艳羡的目光中驶离县城,沿着曲曲弯弯的秀延河向南前行。拥挤的车里,一个浓眉大眼的年轻人望着移动的群山大川百感交集。带着跳出农门能吃上“官饭”的喜悦,人生第一次走出厚重连绵的大山,将要走进西北工业大学的殿堂。他就是时年23岁的折生阳。
当幼年的路遥过继到邻县延川伯父家的时候,与路遥家相邻的折家坪公社折家沟大队的折家添了儿子。识文断字的父亲从《黄帝内经》里找到了“生阳”这个词,觉得“为五脏相生而传得其生气”有顺当康健、阳光正气的意思,就给儿子取名折生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5岁时他便上山放羊、下沟掏水,大队无学校可上,接触到的几本小人书,直到翻烂了他还是津津有味。1966年春天大队办起了小学,已是11岁的他直接上了四年级,竟在一个学期里将前六册课本全部学完。当年底学校又停办闹起了革命。尝到学习乐趣的他只得到处找书自学。1969年各学校复课后,他辗转到十几里地外的学校上完了初中。“那时候苦难的日子不必多说,在路遥《平凡的世界》和《惊心动魄的一幕》里描写的艰难困苦,都能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影子。不过,苦难的确是最好的老师,能教会人面对困难奋发图强,面对问题泰然处事。”折生阳颇有感悟地说。
初中毕业时正遇到教育回潮,在淳朴睿智的父亲的支持下,自信的他第一次来到县城参加了高中入学考试并顺利被清涧县中学录取。走进高中课堂,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发现和城里的同学们相比自己啥也不懂,理化课更是从未接触过。巨大的学习压力转换成起五更睡半夜的如饥似渴。“这个时期,我面对的最大敌人不是学习而是饥饿,学到半夜常常饿得头昏眼花,只得爬起来灌几口凉水充饥。”提起那个饥饿的年代,他显得十分无奈。班主任既带数学又教政治,工作量很大,便信任地把自习时间交给担任班干部的他领着大家复习,无形中提高了他本人的学习效率。拼死拼活一学期下来竟一跃成为全班第一,并在之后将第一的成绩保留到高中毕业。
1973年底,高中毕业的折生阳回到大队任小学民办教师,兼任政治夜校校长、民兵连长等职。一年后县文教局招收高中老师,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家乡的折家坪中学任高中老师。这是一所全县有名的大学校,有50多名老师和600多名学生。学校为让教师“状元”的折生阳能者多劳,把毕业班的数学和政治、农业知识课全压来,从早到晚他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三年是教书育人、壮大自己的最佳时段。”多年后他回忆起那时候早起晚睡、披星戴月的生活,眼里充满着温情与暖意。每天下午下课后,他最喜欢提着泔水桶喂猪,晚饭后改近百本作业,前者是给肚子一个期待,后者是满满的成就感。高强度的教学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他的身体受到伤害,脖子上的淋巴结核开始发炎,由于得不到治疗留下了终身残疾。
折生阳清楚地记得在1977年10月末的一个晚上,广播里传出恢复高考的消息,无疑是于无声处听惊雷,顿时眼前出现了一道光芒刺破了暗夜。心脏狂奔的他和教师们商量着报考的事情。学校领导支持大家高考但前提是不能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他便利用既代数学又代政治的优势,一边教学一边和同学们一起复习,利用早晚听新闻广播的机会复习时事政治。尽管基础比较扎实,但在考前填报志愿时还是犯了难。他有足够的自信能考上一个好学校,可在跳出农门是最大的愿望下,几经斗争还是稳妥地报了延安大学、绥德师专,即使是在调剂栏里填“服从”,也是为了跳出农门。
月有阴晴圆缺,高考也有遗憾。折生阳其他科目的考试发挥出正常水平,最拿手的数学却犯了不该犯的错误。为“临阵磨枪”考试前夜喝了浓茶复习导致彻夜未眠,次日晕头转向地看着试题,竟把给学生讲过的一个大题看漏解题条件,好在两个附加题算是做了弥补。忐忑一个多月后县里传来发榜消息,冒着凛冽的寒风,他一口气骑行了四五十里地来到县城,最醒目的地方张贴着的几张红纸被围得水泄不通。他略微犹豫了然后走到第一张红纸前,果然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全县的前列。真要感谢招生办的调剂功能和他报考志愿上的“服从”,才能被闻所未闻的“西北工业大学”录取。手捧通知书,连着两晚折生阳没合一眼,他思忖着自己连周边的绥德和延安都没去过,竟要一步到省城上学。棉絮般的雪花飘飘洒洒落到大地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折生阳赶着一群羊来到九里山上,红彤彤的山丹丹花开放在眼前,再放眼远眺,一道道坡、一道道梁、一道道峁、一座座山,山丹丹花开满全世界……原来这是一个美丽的梦。新的生活真的会如梦境般美丽吗?
二
知识改变着个人的命运,也改变着国家的命运。
如果说折生阳回乡当农民、做民办教师,是想通过勤劳改变吃不饱穿不暖的现状,那么考大学就是为跳出农门、捧上万众眼热的“铁饭碗”。走进“圣殿”后,他的梦想跟着三位恩师、后来成为“两院”院士的付恒志、周尧和、张立同老师升级了。谦和的老师传业授道解惑,从书本知识到对科研的尊重与耐心,从思维的多元化到对万物的包容,教导弟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令“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莘莘学子们普遍受到触动。思想的升华和眼界的开阔,折生阳的人生追求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暗自立下为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和国防建设发愤图强的宏志。大学四年里只有一种作息程序,六点半起床,十一点睡觉,上课和讨论,泡实验室和图书馆。小时候偶尔看到湛蓝的天空中拖着“尾巴”的飞机掠过,他实在解不开那么大的庞然大物咋能飞到天上?大学接触到材料学后,方知人类社会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利用材料和制造材料的历史,形形色色的材料构成了世间万物。“人类的发明创造丰富了材料世界,材料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为人类的明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而我就是这样一个喜欢挑战的人。”折生阳说着让他脑洞大开的材料世界显得很是陶醉。
作为学院年级班长和专业班长,他要积极处理班务,与同学们交流,与系校老师和领导广泛接触。就是这个时期建立起的密切关系,潜移默化中为今后与老师、同学们合作,创办科技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生最美的时光在校园,但最美的也是最短暂的,如人的青春和盛开的鲜花。1982年春天,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唱着“天也新,地也新,春光多明媚,光荣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毕业了。在毕业前夕西工大召开的首届科技大会上,包括老师和博士在内仅有三人宣读论文,就有他的论文《涂料对流动性的影响》。师生们热烈送上的掌声,给折生阳的大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是参加工作还是读硕读博?佩戴着“西工大”优秀学生光环的折生阳陷入两难。通过四年的学习,他对“描述事实”到“探求本质”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回梦里都在继续深造搞发明创造。然而想到陕北老家的父母兄弟姊妹一大家子还等着自己尽快工作,他权衡利弊后选择了前者。
三
“这个人的命真好!”生活里不乏听到这样羡慕的感叹。殊不知,苍天眷顾的永远是有为者和付出者。
走出西安南郊的校园,折生阳被分配到西郊的航空部108所工作。八十年代初正是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大干快上时,亟待科技领军人才的研究所见到优秀的西工大学生十分欢迎,掌握他的情况后更是欢天喜地。领导跑到部里争取科研项目,拿到由本所负责牵头、部属十八个单位共同攻关的课题。所领导果断拍板,将科技造诣和领导才能汇集一身的折生阳,从众多北航、南航、611所的教授、研究员里脱颖而出,让他担任某型号重要部件制作工艺课题的研发负责人。折生阳利用扎实的学识和吃苦钻研的态度,率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科研中。大家夜以继日地攻关,先后试验的高岭土等几十种材料均因存在不易成型、裂缝多等缺陷,致研究陷入死胡同。经过多次试验,还是石膏材料帮助他们解决了研究中最关键的技术难题。
“这项科研可以说是我们今天认知的3D金属打印技术的鼻祖。”多年后,折生阳还为这一成果带来的新工艺自豪着。“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很早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折生阳动情地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年代。在他参加工作两年后接二连三得到破格,一步提拔到所长岗位,开创了航空部门破格使用干部的先河;同年破格评为工程师;两年后再次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成为航空部两个破格高工之一。1988年,他带领科研团队研究的《石膏型熔模精密制造工艺研究》课题通过层层评审,荣获了国家的最高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
人的成功会有很多的偶然,但是必然的是要有一颗不改的初心和一个坚定的志向,即使华丽的转身偶尔有点闪失,也是又一次学习的过程。
折生阳第一次转身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担任所长、评为高工后,才三十出头的他在航空部门和陕西省一些领域内成了名人,经常参加科研活动,出席科技会议。在一次省科委的会上,他观点新颖、意识超前的发言引起科委李主任的关注。会后留他长谈并直截了当地提出调他来科委担任科研管理工作,遭到一心一意搞科研的他一口拒绝。李主任用三顾茅庐的精神,多次找他分析两个单位的优劣势,认为能站在管理全省科研工作的平台上,远比具体的研究所价值更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0年底,折生阳下了离开研究所进省政府大院的决心。分别时同事们久久拉住手,难舍这位朝夕相处六年,在同甘共苦搞科研、齐攻关中建立起的情谊!他的泪水也夺眶而出,心里暗自发誓,要在新的岗位上干出一番大事业。
担任省科委科技处长的折生阳一头扎到基层,跑企业跑地方,很快摸清全省科研水平的现状并适时提出一系列科技管理的改革发展举措,得到领导的重视。“身上带着一股犟劲的折生阳,是一个敢作敢为又喜欢较真的人。”当年的同事这样夸赞他,并举了一个鲜活的事例。折生阳进机关时间不长,发现机构交叉重叠人浮于事,管科技的管不了事,管事的不懂科技,便上书改革方案,要将五个处室合为一个,他找到了理论依据说服领导,说延安时期的“精兵简政”就是陕北人提出来的,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里也说,党外人士提出来的只要利于事业就采纳。那时候的领导有胆有识,还真采纳了建议。这事在政府大院引起了轰动。至今这位老同事还对他竖起大拇指敬佩,说这就是真正的担当,而当下就缺乏这样有担当的人。
原有的体制捋顺了一些,但折生阳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面对科技大省的光环和经济发展停滞的现状,拥有多项科技成果并掌握大量专利技术的他想大展宏图,但传统机制和观念束缚捆扎了手脚。此时,南方的“星期天工程师”制度在西安开始推行,他找到了发挥作用的好地方。先后联系了4个企业做工程师,骑着一辆半新的自行车穿梭于西安城郊的东西南北。未央精密机械厂是一个集体企业,设备落后技术薄弱,他每周六下班后骑行20多公里到厂里,对症下药从技改入手,画图纸、搞革新,通宵达旦一干就是一昼夜。半年后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厂起死回生,一跃成为西安市的明星企业。
“星期天工程师”不过瘾也不是长久之策,折生阳念叨着初心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1992年的春天,88岁的老人在中国的南海写下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宏伟诗篇。和煦的春风在神州大地上涌动起滚滚春潮,无数的有志青年们成为弄潮儿。
中南海里,副局级干部陈东升辞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拍卖公司嘉德拍卖;
国务院政研室的毛振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评估公司;
史玉柱建起了巨人公司,用一张汉卡在中国早期的IT界杀出了一条血路;
国务院体改中心的冯仑和潘石屹等“万通六君子”出道闯海南;
任正非的华为自主成功研发出大型交换机,当年销售额超过亿元……
沐浴着春风的折生阳心潮澎湃,悄悄谋划起自己还不清晰的事情来。
省委在青年干部里选拔优秀人才到基层任职,组织部找正处级已八年的他谈话,告知要提拔到地区担任副专员。在“‘官’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社会里,做官似乎意味着成功,能光宗耀祖和坟头上冒青烟。但此时的折生阳却醍醐灌顶般地明晰了定位,原来自己的事业不在仕途而是搞科研为国效力。“是不是回去再考虑考虑然后做出决定?”听到他婉拒组织的提拔,谈话的领导同志抑制住内心的惊讶,要知道政府机关干部拒绝提拔,可是破天荒的事啊!他却摇摇头说不考虑了,脑海里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已然形成。
西安友谊西路一个简陋的饭馆里,折生阳兴冲冲地召集已博士毕业、留在西工大任教的黄卫东、周万城、介万奇几个同学聚餐。几个小菜,几瓶啤酒,几碗扯面拉面牛羊肉泡,是他这个班长和大家几年里的保留节目。“同学们,干了这碗酒,我要宣布一个决定。”折生阳还是和风细雨地说着,仰头喝下一大碗啤酒。博士个个都是高智商的人精,看到班长今天不寻常的表情感到会有大事发生。“我宣布,即日辞职下海赚钱,做你们搞科研的资金后盾。”
“这不行,班长牺牲的太大了。”一阵沉默后有人开了腔。
“对,搞科研是国家和学校的事情,让你做后盾,我们不忍心。”另一位同学说。
“你在政界干好了、官做大了,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大家吵吵嚷嚷讨论,一致反对他弃政从商。
“看来你们没认真研读小平的南巡讲话?”他开始认真地宣讲起来,说如果赶不上这趟快车,一生说不定会一事无成,还说了下海后“赚钱,扶持大家搞研发”的打算。听他说得头头是道同学们默许了。之后的数次讨论里,折生阳根据大家的科研领域不同,为他们量身定做了“开发氢能技术”“开发激光成型技术”(后来叫3D金属打印技术)“开发新材料技术”“开发半导体材料技术”和“表面防腐技术”等不同的研究方向。
“有话说在先,我既然参与你们的研发,就有权把控你们的研究方向,科学家在研究时会迎合自己的喜好却可能跑偏。但作为商人的我,要把‘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拿给国家的是国际水平的高科技产品。”
“噼里啪啦”的掌声和叫好声响起,是同学们对他把控研发建议的认可。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豪迈的折生阳递交了辞职报告,交出单位分配的房子,甚至连煤气罐这些配置的物品也一并上交。1992年底,省政府大院许多熟悉的公务员们用疑惑不解、异样复杂的目光送他走上了华山一条路,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朝着依托科技创新、走向民企辉煌理想彼岸奔去的路。
五
以科技为龙头、市场为导向的公司——陕西华秦科技有限公司出现在古城西安。折生阳对公司寄托的希望:立足三秦大地,坚持科技创新,依靠实业发展,实现中国梦想。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公司创办伊始一人一车一间办公室,事无巨细都要既是董事长总经理,又是公司职员的他亲自处理。与昔日养尊处优的政府处长相比,出门办事矮了三分。过去住宾馆现在住旅社;过去吃大餐现在吃盒饭;过去人求己,现在己求人。一次到某机关办理手续,对方抛出的是冷眼和嘲讽的口吻,笑脸相迎的他心里默默地说,人生需要扛过去,扛过去就是胜利。即使失败也是虽败犹荣,因为做过自己的英雄!
为给公司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几经周折选好人民大厦,人家一口价一年10万元租金。拢共才有6.5万元的他只好厚着脸皮找到熟识的一位副秘书长求助。“你辞职了。连处长也不要了,为啥?”听到领导非常吃惊地询问,他不知该如何回答。不过副秘书长给他面子写条子作了担保,他先付6.5万元剩余年底一次付清。有了办公室,胸有成竹的他从科研项目策划、可研报告撰写入手,逐渐发展到项目论证、可行性评估,展开了全省范围内的科技服务咨询业务。仅在公司创办的第一年里,带着专家团队,足迹遍布全省各地市和各行业,他亲自撰写了10个高质量的课题报告,如《秦巴山区发展规划》《陕北十年发展规划》《西安咸阳机场科研》等,内容涉及到全省工业、农业、交通、文化教育、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公司当年毛收入达到六百万。
“这是最早的西安咸阳机场可行性报告,机场从西安城区迁往咸阳,就是这里面率先提出的。”满脸自豪的折生阳翻着一本发黄的合订本,像是在轻抚自己的孩子。
拿着第一桶金来到西工大,折生阳找付恒志、周尧和等恩师和黄卫东、周万城、介万奇等同学,宣布将开启拟定的科学研究项目。有人提出科研需要学校的介入才能名正言顺。他便找学校领导协商,有领导说这么大的科研由个人提出来是不是离谱?折生阳同学你作为一个商人,还是在商言商做好自己的生意,科研的事还是由国家和学校统筹考虑吧!
“我的产学研用相结合模式,完全符合国家的政策,再说了民企拿钱搞科研总不是坏事吧!”陕北人的倔强性子上来了,那些天他周旋在领导间据理力争但却无济于事,最后还是刚卸任的校长、恩师付恒志老师亲自出面,校企才初步达成简单的合作意向:
一是学校同意黄卫东、周万城等老师在不影响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参与华秦公司的课题;二是学校拿出相应的经费给课题匹配;三是华秦公司提出的课题,其大部分科研经费要由华秦自己解决;四是双方共享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可以发表成果论文,华秦公司也可以用成果自主生产经营权等。
学校提供了大展宏图的平台,吃了定心丸的折生阳积极回报研发团队,不间断地提供经费,按月给团队成员发放津贴,给实验员发放补贴。老师们的其他辅助课题遇到经费短缺的困扰,他也二话不说想方设法解决。一次,隐身材料的研发团队急需从国外购买昂贵的材料而公司账上无钱可用。他淡定地承诺马上解决,苦思冥想中突然看到报纸上一篇介绍股票的文章令他灵机一动,马上来到当时股票黑市聚集地的钟楼附近转悠了两天,果断地将手里仅剩的几万元拿出,以4毛到6毛的价格收购了内部发行价1元的“黄河股票”。不久后股票正式上市,以12块多的最高市值果断出手,解决了研发急需的燃眉之急。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榆林市不动产登记局帮扶绥德县雷家峁村快速稳定脱贫,用“三变”改革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企业发展苹果产业 村民变股东 产业助脱贫
文/薛春生绥德县薛家河镇雷家峁贫困村是榆林市不动产登记局的帮扶村,去年该局扶贫工作队驻村后,用党建引领凝聚民心,用基础...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