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发现 土洞式佛窟遗址 为研究明中期区域文化交流提供宝贵资料

西安晚报 2018-08-28 05:39 大字

画像石门扉(左)与纪年石柱记者 张宇明摄

本报讯(首席记者张佳)8月27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日前陕西省考古专家对绥德县圪针湾村螺丝疙瘩山的佛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是陕西省考古专家首次发掘土洞式佛窟遗址。

此次发掘,考古队共清理出礼佛窟2座、龛式窟3座、僧房窟1座。发现了一件可复原的陶盆,还有一些圆雕石造像、泥质塑像头部等文物。在编号为K3的石窟内,考古专家发现这里底部原本铺着石板,放置有5件石刻、1件泥塑,其中2件石刻背后有“天宝”纪年的题刻。

据考古队介绍,位于遗址中部编号为K4的洞窟,为遗址内最大的一座洞窟,后部高台上有3座并坐的造像,根据现存的迹象表明,这3座造像原本应该通体涂金,背后的墙壁上还有彩绘。除了背后,这座洞窟的东、西两壁上也绘有大幅壁画,根据壁画形象考古队推测,东壁为药师与十二药叉神将,西壁绘有一些天文学、占星术以及一些消灾求福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涉及。

此次发掘出土的文物中,K4洞窟内出土的画像石门扉与绥德县汉画像博物馆藏1998年发掘的白家山张文卿汉墓石门图案为相同范本。根据出土的石柱身、石供器上的纪年题刻可以推断其为明代中期。而其他洞窟出土的陶盆、板瓦等也具有明代特征。

据考古队介绍,土洞式佛窟遗址还保存了礼佛窟和僧房窟的组合,在陕北乃至整个陕西地区都十分少见。幸运的是因掩埋较早,除局部破坏和坍塌之外,整体上完整保存了明代中期造像、壁画、洞窟形制的原貌,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价值。而造像的一些题材组合则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又因洞窟所在地距黄河较近,处于陕西、山西、内蒙古三省区交通的要道上,为研究明代中期这一地区的地理交通、文化交流、氏族分布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新闻推荐

一次户籍办理牵出拐卖案 女子被拐12年终回家

袁某(右三)与家人相认2006年,咸阳女子袁某被人以“外出逛”为由拐走,最终以1.8万元的价格卖到榆林市绥德县。12年间,女子...

绥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绥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