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乡村振兴 助推脱贫攻坚 高家沟村从“贫困村”到“标杆村”转变的背后

榆林日报 2018-05-04 08:57 大字

本报通讯员张丹

山沟不保收、雨天两脚泥、人往外面跑……曾经,绥德县四十里铺镇高家沟是一个“贫困村”。山坡变梯田、沟渠变平地,道路平坦、院落整齐、产业蓬勃发展……如今,高家沟是远近闻名的“标杆村”。近年来,高家沟村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聚焦乡村产业振兴——

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转变村民思想,促进土地流转。2016年初,高家沟村利用村耕地集中连片的地理特点,及绥德作为山地苹果最优生区的独特优势,制定了流转土地发展苹果产业的脱贫致富思路。村民们从耕种困难的陡坡洼地开始治理,让无人耕种的土地变废为宝。当坡地变为梯田、沟渠变为平地,大家看到了希望。如今,土地流转达4500亩,占全村土地的90%。平整土地达3000亩,宽幅梯田2500亩。

确立“三变”改革发展模式。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村“两委”出面成立了两个专业合作社,将全村的部分土地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流转给合作社,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村将资源变资产,把流转回来的土地和村集体闲置土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按照约定比例定期进行分红,增加农户和村集体收入,将各种资源转变成了实际资产。资金变股金。该村积极引导村民投资入股,用政策扶持资金和村级积累资金为贫困户配股,在产业收益中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红。农民变股民。农户自愿将原有的承包地,按实际面积以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入股期限为十五年。

目前,该村主要通过发展山地苹果和新建温室大棚增加村民收入。山地苹果每亩投资2200多元,总投资300余万元,占宽幅梯田2000亩,用于标准化果园建设。2016年10月开始栽植果苗1900亩、6.6万余株,预计3年后可以挂果,4年后可以盈利,每亩年收益约6600多元,丰产后每年收益约900余万元。

现已修建80座标准化日光大棚。有4个村民小组的187户农户(贫困户占37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预计每座大棚年收益2.5万元左右,年总收益为200万元左右。大棚投入使用后能解决劳动力100人左右。

聚焦乡村文化振兴——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文化的振兴,直接关系到整个村民的精神世界,发展动力。高家沟村通过壁画、阅览室、新闻晨播、远程教育等方式,来营造邻里团结互助、家庭和睦、母慈儿孝、村容整洁、勤劳致富、乡风文明的良好文化氛围。村内开展“好家风”评比活动,选出大家公认的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子,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等,以此在村内树立各领域“标兵”,从而带动村内形成追赶超学的良好氛围。另外,该村用文化来引领村民的思想,让村民保持正念,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力争人人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聚焦乡村生态振兴——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高家沟村建立了一套有机的环境卫生治理方案,村内各站点设有垃圾桶、清洁工、垃圾清理场等,家家户户院舍干净卫生,村道路清洁畅通,真正做到村容村貌整洁。此外,村里有林地1680亩,外加发展产业占地面积2500亩,真正实现了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和谐共赢的局面,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环保与发展双赢的目标。

如今,高家沟村基础设施全部达标,在利用产业带动村民稳定脱贫致富的同时,后续还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使高家沟村逐步发展成为集休闲、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村民增收助力。

新闻推荐

绥德吹响“创森”冲锋号 已植树10万多株

本报通讯员张东红郭媛瑞春暖花开季,植树正当时。时下,绥德县正处于热火朝天的植树造林中,满堂川、义合、吉镇等各个乡镇的造林点无不闪现着造林人的身影,该县围绕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目标,全民动员,多措...

绥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绥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