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榆林:传统年味中的幸福年景

陕西日报 2018-02-08 06:44 大字

黄国胜夫妇一同品尝刚刚蒸出的黄馍馍。

本报记者雷魏添文\图

腊八已过,年关将至。记者在陕北榆林街头看到,大街小巷火树银花,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空气中也弥漫着年的气息。

时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却改变不了传统的记忆。在榆林的每个角落,人们正在用传统的年味勾画出新时代的幸福年景——

黄馍馍:蒸出香气溢新春

1月29日,农历腊月十三,距离春节还有半个多月。而在榆林市绥德县黄老汉黄馍馍的门店中,早已挤满了前来购买黄馍馍的人。

“黄老汉是我们绥德的名人,他家的黄馍馍最正宗。”

“这是我们绥德的老传统了,过年总要买些黄馍馍才有年味。”

……

排队等候的顾客们有说有笑地说起黄馍馍与过年的传统。

在绥德,说到黄馍馍就不得不提到这位家喻户晓的黄老汉——今年65岁的黄国胜是制作黄馍馍的手艺人。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黄国胜早已名声在外,但他依旧留在老家名州镇亢家沟村。

“我还要给村里人蒸黄馍馍呢,所以不能走。”黄国胜说,“如今,村里蒸黄馍馍的人少了,但是过年吃黄馍馍的风俗却从未改变,我每年都会给乡里乡亲送一些,好让大家回味年味。现在,黄馍馍已经不单是一种食品,而是代表了一种文化。过年谁家都少不了黄馍馍,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黄国胜老人的儿子、榆林市黄老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艳雄告诉记者:“进入腊月以后,我们每天至少能卖1.5万个黄馍馍。我还要把黄馍馍这一传统美食带出陕北,让黄馍馍香甜的‘年味\’飘散到全国各地。”

挂彩灯:点亮新年新气象

1月30日,夜幕刚刚降临,“白天鹅”“鸳鸯水上漂”“昭君出塞”等系列主题彩灯,将整个红碱淖湖面装扮得流光溢彩。

来自神木市的刘华下班后便带着家人赶来,体会这新春的气息。“到了这里,一下感觉有了年味。”刘华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在“瑞狗送春”的彩灯前为儿子拍下了一张照片。

说话间,刘华的儿子早已顾不上寒风的侵袭,开心地在一个个彩灯前蹦蹦跳跳,嚷着叫爸爸给他照相。刘华的妻子则配图发了一条微信到朋友圈:“这里的年味更浓!”

从景区大门开始,一直布置到湖边码头,一组组结合神木地方文化、景区文化元素,采用声光电结合方式做成的彩灯,为新年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红碱淖夜景,在陕蒙交会地播洒着年的味道。

红碱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云刚告诉记者:“今年是我们红碱淖景区第一次举办新春灯会,也是第一次在冬天向游客全面开放。整个活动从农历腊月初八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每天60组各式各样的彩灯向游客展示着新年的喜庆。”乔云刚说,“过年就要红红火火,这里虽然有些偏远,但不缺乏年味。”

贴窗花:贴满希望迎春节

“这幅《十二生肖》挺好看的,还有这一组‘兰花花\’系列也不错。”1月31日中午,在榆林老街的陕北婆姨剪纸店里,王世岐正在和家人一起选购窗花。

“俗话说‘二十八,贴窗花。\’我们今天就想着买些窗花,给家里营造些过年气氛,也寄托着来年全家人的希望。”王世岐欣喜地说。

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贴窗花自然成了榆林人过年不可缺少的年俗。

陕北婆姨剪纸店店主曹宏霞望着墙上的一幅幅剪纸,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情形:“记得那一年我才四五岁,到年前奶奶和妈妈就坐在一起剪窗花,我也嚷着要剪。但那个年代物资短缺,家里人自然不会让我去剪,于是我就背着家里人把春联撕下一截,偷偷地剪成窗花贴在了窗户上。”

“没想到从那之后,我就和窗花结了缘。”曹宏霞说,“窗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吉祥喜庆的图案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一传统传承下去,为每一个春节添福增乐。”

新闻推荐

榆林市健康扶贫工作通过国考

本报通讯员郭平均李青格报道1月17日,笔者从市直医疗卫生计生系统领导干部大会上获悉:2017年,全市健康扶贫工作年终顺利通过国考,得到省卫计委的充分肯定;全市6所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

绥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绥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