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刘厚基引来贺诗潮

榆林日报 2017-12-23 12:47 大字

李能俍

清同治年间,延绥总兵刘厚基编撰的《图开胜迹》刊行,各地贺诗如潮,规模空前,成为榆林历史上的诗林盛事。

刘厚基(1840—1877),号福堂,湖南耒阳人。二十八岁时投军左宗棠麾下,转战湘、桂、川、黔,屡建战功,官至千总。同治二年(1863)随左宗棠由川入陕。同治六年(1867)奉命率军北上,相继收复被回民义军攻占的洛川、延川、绥德、米脂,直抵榆林。同治七年(1868)出任延绥镇总兵,直至光绪三年(1877)病故。他在榆林为官十年,颇有政声。一是体恤民力,亲率将士修复城垣、衙署,巩固城防。二是兴教育才,重修榆阳书院,并在榆林所属各地兴办义馆十所,一时榆林学风蔚然,文武乡试中榜者剧增。三是设立种痘局,免费为孩童种痘,集资重修北京榆林会馆,整修红山等处景区,发展公益事业。榆林绅民因之为其建德政牌坊颂其功业。光绪元年(1875)冬,刘厚基编撰的《图开胜迹》一书刊行于世。此书共六卷,卷一、二为当时各地官员所撰序言,卷三至卷六记其重建关隘、城廓、水利之事,每事一图,其中有药王庙、关帝庙、南城楼、星明楼、忠义祠、榆阳书院及城南三义庙、城北红石峡等。书后附其门生记其战绩的《战功纪略》一卷及专记皇恩母训的《纪恩慕义》一卷。由于刘厚基在政界与军界声望甚高,时任甘陕总督的左宗棠亲笔题写书名,从李鸿章、曾国荃、贺寿慈、吴大澂等朝廷重臣、学界名流,直至封疆大吏、地方政要,纷纷题诗祝贺。据笔者查阅,题诗者逾五十人,贺诗达一百六十余首。

各地政要贺诗如潮,固然乃因刘厚基威望所致,但也与刘擅长诗文有关。他在重修榆林城北红山寺竣工落成仪式上,作有七言诗《修雄山寺工竣,招同人落成,即席口占索和》,全诗共八十四句,抒写了重修红山寺的原因、修建状况及落成时的欣慰之情。兹录其中描写修建情景的一段:

天缺终须人力补,笑解阮囊倾阿堵。

洗劫摧残钱买山,挽回造化珠还浦。

策马归来召匠作,白叟黄童咸踊跃。

陾之仍仍度之薨,依旧还他好丘壑。

背山架木起凌云,黝垩丹青一色新。

倦容推窗窥远树,游人倚槛眺斜曛。

慈云法相更庄严,斗室头昂尺五天。

敢诩神功驱草木,愿将佛力护林泉。

台上迤逦筑短墙,河边丛杂种垂杨。

笑我痴心期大树,累人错爱咏甘棠。

如水流光春又春,携樽挈榼落功成。

父老欢娱宾客喜,啼鸟宿雁皆含情。

雄山寺本名红山寺,明万历年间改名,位于榆林城北红石峡中。“阮囊”即阮囊羞涩,为手头无钱之典,东晋阮孚饮酒游乐,不治家产,囊中只留一钱“看守”,免得羞涩。“阿堵”指钱,《世说新语》载,西晋王衍为人清高,口不言“钱”字,呼钱为“阿堵物”,意为“这个东西”。合浦县盛产珍珠,故有成语“珠还合浦”,指物失而复得。作者连用数典,写自己虽然缺钱,却不惜倾尽财力,重修残寺,使之恢复原貌。接着写动员匠工与男女老幼协力修建。筑墙填土之声频频响起。(“陾”为筑墙声,“薨”为填土声,“仍仍”意为频频。)倚山架木建寺,加以彩绘,寺里塑起高大的佛像,期望佛力驱除杂草,护佑林泉。寺台上修筑矮墙,河边种植杨柳。继写众人笑说自己痴心,想效法召伯,听政于棠梨树下,其实自己哪敢与召伯相比,只不过是大家错爱自己而咏《甘棠》罢了。(《甘棠》为《诗经》篇名,咏召伯之事。西周大臣召伯辅佐成王,曾听政于棠梨树下,后人称其地为甘棠,后遂以甘棠喻德政。)最后写经连年奋斗,寺庙造成,父老乡亲与宾客共同饮宴庆祝。这一大段写得疏密有致,富有画意,饱含情感,足见刘厚基才气。刘厚基作此诗“索和”,是引发酬唱的重要原因之一。刘还作有七言长诗《题忠义祠壁》《教民歌》等。《教民歌》用浅显的语言教育乡民歌敦悌、勤读书、守规矩、勤树艺、莫争论、莫嫖赌、莫从邪、学俭朴、要和睦、早完粮。这“十教”自然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也体现了刘厚基重视教化的用心。

现在来看几位朝廷重臣与学界名流所作贺诗。

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五律《赠刘福堂军门二首》:

烽火扼边城,西陲旧苦兵。

谁今征战地,同被管弦声?

古月长榆塞,秋风细柳营。

汉家飞将在,孤兔漫纵横。

宸汉光奎壁,新传下里门。

教忠酬母志,劝孝见君恩。

时际投戈暇,人知挟纩温。

口碑歌已遍,况有画图存。

第一首重在褒扬刘厚基政绩。长榆塞即榆溪塞,又名榆林塞、广长榆等,因秦将蒙恬“榆林为塞”得名。细柳营为汉将周亚夫屯军处,军营纪律严明。飞将指汉李广。诗篇将刘喻为秦汉名将,赞扬他使征战之地变得和平安定。第二首重在褒扬刘重视教化。“宸汉”即星汉,指代朝廷。“奎壁”为二星宿名,主文运,古时常用指文苑。“下里门”指乡里百姓家。“挟纩”意为披着棉衣,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诗篇赞扬刘在皇恩照耀、文苑兴盛之际,对百姓教忠劝孝,使百姓感受到兵戈止息后的和平温暖;教化中不仅作《教民歌》让百姓传唱,更编撰《图开胜迹》,以画图传示道理。显然,李鸿章对刘评价甚高。

二、满族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宝鋆的五律《福堂军门仁兄大人图开胜迹,及祈郢政》(二首录其一):

十年勤教养,一卷记平生。

雅镇长榆地,名传细柳营。

兵先销玉塞,杵又运金城。

讯问红山景,依然夕照明。

“军门”为清代对总兵加衔提督者的尊称,官阶为从一品。诗题称刘厚基为“军门大人”,可见其任延绥总兵时加提督官衔。“即祈郢政”意为即请斧正。诗篇对刘的战绩与德政同样给予高度评价。

三、工部尚书、书法家贺寿慈的七律《巴吟四则奉题福堂军门尊兄大人,即乞政之》(四首录其一):

绛阙云台旧有声,金汤完固仗经营。

秦关地壮三秦势,百战身为万里城。

脱剑岂忘临敌意,筹边深见保民情。

伏波铜柱燕然后,远塞齐镌不朽功。

“巴吟”即下里巴人之吟,为作者的自谦之语。“伏波”指东汉开国功臣马援,曾南征交趾(在今越南北部),立铜柱为汉疆南界。“燕然”为山名,在今蒙古国,东汉将领窦宪大破匈奴,曾登此山勒石纪功。诗篇赞誉刘厚基巩固边疆,保护边民,势如万里长城,又如汉之马援、窦宪,其功不朽。

四、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曾国荃的七律《题图开胜迹册,即步贺云甫总宪韵,奉赠刘福堂军门》(四首选其一):

廿年仗剑著英声,勋业觥觥冠列营。

东伐风云驰玉帐,西临鼓角壮金城。

开屯渐欲销兵气,聚米曾传悉虏情。

为论英雄春煮酒,中兴终数顺昌名。

曾国荃是重臣曾国藩的胞弟,名声显赫。他这首诗系步贺寿慈诗韵而作,贺寿慈字云甫。此诗多处用典。“开屯”用西汉名将赴充国征西差屯田于西北之典。“聚米”用马援聚米为山,作为地形模型,分析敌情,运兵布阵之典。“顺昌”用南宋名将刘锜在顺昌(今安徽阜阳)抗金,以少胜多之典。诗篇重在褒扬刘厚基东伐西征的战功。

五、官至湖南巡抚的金石学家、书画家、学者吴大澂的七言绝句《福堂仁弟军门大人正句》(十二首录其七、其八):

北门锁钥重榆关,专阃频膺紫诏颁。

昔日干戈今耒耜,边民相约买牛还。

义粟仁浆养太和,孤寒八百颂声多。

一门同戴慈云广,馀荫犹能芘茑萝。

吴大澂所作绝句十二首,遍颂刘厚基主要功业,上列二首着重写刘在榆林的业绩。“专阃”指将帅在京城以外统军。“紫诏”指皇帝诏书,用紫泥封,泥上盖印。“耒耜”指农具。“义粟仁浆”指施舍钱粮,为成语。“孤寒八百”系用典,唐朝太尉李德裕体恤贫寒的读书人,其被贬南荒时,贫寒者作诗相送,内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之句,后用“八百孤寒”指出身清贫之人。“芘”同“庇”,意为庇护。“茑萝”为两种蔓生植物,喻关系亲近之人。二诗赞誉刘厚基任职榆林,多次获得朝廷褒奖,榆林和平安定,百姓安于农事,家门贫寒者得到庇护照料。

接下来看几首榆林地方官员的贺诗。

一、张楚林的七律《福堂军门重修红石峡落成,敬赋四章》(录其一):

数年修署并修城,又见雄山古迹倾。

云外最怜峰午午,洞口因凿石庚庚。

丹流殿阁烘霞丽,彩焕楼台映水明。

胜景至今增式廓,灾黎何幸睹升平。

张楚林(1834—1900),字翘轩,榆林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曾任山东汶上、曲阜知县,系近代知名报人张季鸾之父。此诗概写红石峡重修后的景观。颔联以“午午”状山峰之交错,以“庚庚”摹石纹之纵横,下笔由远而近,由大及小,堪称佳对。

二、林士班的五律《福堂军门重修雄山寺落成招饮,赋此志游》(二首录其二):

草牧不桑麻,春深树未花。

一家久胡越,万古总风沙。

大地重修辟,诸天自静嘉。

何缘遇名将,相与醉流霞。

林士班为安徽竹溪人,同治年间任榆林知州。诗篇描写了榆林的地理季候与牧耕特征,赞誉名将刘厚基重修红山寺,使之面貌焕然一新。

三、于承谟的五律《福堂军门大人命题重修榆关胜迹图,用贺云甫都宪韵,率成四律,即祈诲政》(四首录其一):

铙唱杂边声,欢腾细柳营。

勋劳铭大漠,威望重长城。

决策平诸寇,和衷洽众情。

榆关百废举,妇稚亦知名。

于承谟为湖北江夏人,同治十三年(1874)任米脂知县,光绪二年(1876)任绥德知州。“铙唱”意为奏乐歌唱,铙为一种打击乐器。诗篇赞誉刘厚基使榆林百废俱兴,连妇女儿童都知其大名。

四、李嘉谟的五律《福堂军门大人命题榆关胜迹图,用成四律,敬祈诲政》(四首录其三):

夙有澄清志,生平实爱才。

岩疆千里静,广厦万间开。

秋月龙堆照,春风虎帐来。

军民同忭舞,一样荷栽培。

李嘉谟为湖南新蔡人,光绪元年任怀远(今横山)县令。“岩疆”指边远险要之地。“龙堆”即白龙堆,沙漠名。“荷”意为承蒙。此诗重在赞誉刘厚基爱惜人才。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句,“寒士”指清贫的读书人。诗中写刘注重培养提携人才,从而使边关安定,军与民拍手而舞,同为蒙受培养而高兴。

五、谭光藜的七律《福堂军门大人命题重修榆关胜迹图,谨赋七律四章以志钦仰,即祈诲政》(四首录其三):

挽得天河洗劫灰,阳春到处颂声来。

恤贫不吝千囷指,爱士还教广厦开。

力整岩城资保障,重新边塞起楼台。

军民亿万呼生佛,似此才真济世才。

谭光藜为河南商城人,曾任葭州(今佳县)知州。“囷”即粮仓。“岩城”指边城。诗篇赞誉刘厚基开仓济贫、兴教育才、修城建楼的功绩,乃至将其喻为济世活佛。

六、秦梦熊的七律《福堂军门胜迹图校刊将成,敬赋四律,以志钦仰》(四首录其四):

回首家山几战场,将军德政感难忘。

顿教满目疮痍地,重复当年富庶乡。

新寄陇梅芳讯好,久依燕树客情长。

公馀窃喜供仇校,敬展名编艺瓣香。

秦梦熊为神木人,字良弼,是《图开胜迹》校订者之一。此诗先赞誉家乡经刘厚基治理,由满目疮痍之地变为富庶之乡,接着引“陆凯寄梅”之典,写家乡人写信把好消息传到外地。南朝宋人陆凯从江南为长安友人寄梅花一枝,并赠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又以燕栖于树喻客居榆林的外乡人也感受到刘的恩情。最后二句抒写有幸参与校订《图开胜迹》的欣喜及对内中诗文的欣赏。

刘厚基编撰《图开胜迹》的用意,固然在于彰显德政,向朝廷表功效忠。然而此书所引发的诗坛酬唱,在客观上也提高了榆林的知名度。文化宣传对于扩大一个地区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作用,而诗歌则是其中独具魅力的组成部分。

新闻推荐

淤地坝,拦泥增田保安澜 榆林“7·26”洪灾过后再看淤地坝建设

本报记者乔佳妮7月26日,榆林市绥德县遭受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地处暴雨中心的四十里铺小河沟流域,滔天的洪水瞬间淹没了上百亩良田,冲毁30多间房屋。但与小河沟流域相邻的韭园沟流域,在层层淤地坝的...

绥德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