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三尺讲台 此生无怨无悔——记榆林市“教书育人楷模”、绥德中学教师马克明
马克明对学生进行辅导
文图/本报记者 孙士清
核心提示
在绥德县城,提起马克明老师,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点赞。
1990年,马克明从延安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绥德县枣林坪中学、崔家湾中学、绥德中学任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不断钻研教材,灵活教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4年,他所带班级学生杨东锌以679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今年,他的学生吴浩又以697分的高分考上清华大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999年,马克明从崔家湾中学调到绥德中学,担任高一班主任兼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教初中数学到教高中数学,他要重新对知识进行回顾梳理。为此,他加班加点,第一学期备了5本教案,对每个知识点都做到融会贯通。课堂上,他从不回避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2002年,他所带班级高考成绩喜人,一本以上院校考取了12个。
他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他注重教授数学思考方法,重视知识归纳和知识点的拓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他进行“培优补缺”分别辅导,并及时检查效果。他创新优化课堂结构,巧妙地安排好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习变得轻松自信,思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无止境、不进则退。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电”。2008年以来,他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新课程培训、班主任骨干培训。2008年,他撰写的《函数与导数测试题》在省级刊物《考试报》上发表;2011年,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聘请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小学学历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子课题《学生求知欲与自信心培养和研究》科研组组长;2011年,他在湖北大学《中学数学》杂志社举行的“全国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高效课堂与学科建设》专题报告,并在《中学数学》上发表。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为学生的前途命运负责,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马克明发自肺腑的誓言。
他对学生一视同仁,力求关照到班里每一个学生。今年5月的一次模拟考试期间,班里一个学生偷偷跑去上网,没有参加考试。他发现后立即与学生家长联系,并到网吧寻找。找到学生后,马克明没有严厉谴责,而是结合家庭实际循循善诱,一番教育。此后,这个学生把心思全花在了学习上,今年成功考入一本院校。
在班级管理中,马克明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平时还抽出时间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今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吴浩告诉记者:“马老师是一个对学生很体贴、很接地气的人,他心态年轻,经常与学生悉心交流,与马老师在一起,没有师生间的隔阂与拘束,学习交流也感到轻松自如。”
由于建立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学生们和他无话不谈,形成了比学习、比进步的良好班风。去年教师节,全班50名同学给他赠送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每人写了一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字里行间表达着对他的亲热和感谢,师生间纯洁友好的感情跃然纸上。
不让一个贫困生辍学
在绥德中学,马克明集多种职务于一身,既是学校德育处主任,又是办公室副主任,2013年起还负责学生的资助工作。面对学校贫困生较多的状况,帮困助学成了他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办理学生资助时,他带领相关老师,克服人数少、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加班加点录入信息,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去年秋天,他创新工作方法,采用二维码完善贫困学生信息采集,工作效率倍增。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他制定了一系列资助管理制度,从资助对象的认定、资助工作操作程序、监督管理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同时,他独创了量化评分表,将评审对象的家庭情况具体到人员组成、住房条件、家用商品、经济来源等,然后进行学生自评、班级初评、学校总评,最大限度地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
在全力解决贫困学生生活困难的同时,他更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班会课、德育课引导贫困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尊、自强、自立意识。几年来,他负责资助学生7086人次,金额达880多万元。
多年来,马克明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刻苦钻研、求实创新,他把自己积累的好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总结出的科研成果与青年教师分享。在他的精心指导下,8名青年教师如今成长为绥德中学的数学骨干教师。他曾10多次被绥德中学、绥德县评为“模范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2012年,他被授予榆林市第二届“好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又被授予榆林市“教书育人楷模”。
新闻推荐
横山举行中小学学生运动会绥德五小举办趣味运动会幼儿在操场上做游戏榆林高新小学学生在课间活动围棋比赛赠书活动幼儿体验活动环境优美的榆林市一中校园米脂一所现代化幼儿园里,孩子们在开心玩耍...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