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北治沙,南治土,榆林市齐治水”战略。榆林 满目皆绿处处景

榆林日报 2021-11-06 09:53 大字

记者 李志东 王疆瑜 庞亚飞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榆林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全力实施“北治沙、南治土、榆林市齐治水”战略,使得860万亩流沙披上了绿装、1.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年流入黄河的泥沙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5.13亿吨减少到现在的2.12亿吨,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林进沙退大地绿

深秋之际,记者走进榆林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登上观景台放眼望去,满目郁郁葱葱,阔如林海。据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介绍,18年前这里还是大片黄沙,即使盛夏时节也看不到一点绿色。

“我们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就必须植树造林。”张应龙说,从2003年开始,治沙造林基地陆续引进了长柄扁桃、树莓、花楸以及林下食用菌等种植产业。目前,造林基地驶入了良性生态循环发展轨道,正在改变着这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的收入结构。

榆林曾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地区之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区位极其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市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地带领榆林市人民造林绿化。特别是1978年国家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后,榆林被列为重点建设地区。40多年来,榆林市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2170.03万亩,林木保存面积由1977年的1629万亩提高到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12.5%提高到36%。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护林带。沙区造林保存面积1364万亩,林木覆盖率43.5%,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实现了局部区域由“沙进人退”到“林进沙退”的逆转。

在地处毛乌素边缘的神木西湾露天煤矿区,记者站在观景台上看到,一边是规范有序的露天开采区,一边是绿色植被覆盖的复垦区。

“我们的总体遵循就是边开采边治理,在排土场上种植了中草药、小杂粮、经济林果、优质牧草等绿色产业试点。”西湾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主管闫丽说。

生产与保护并重,开发与治理同步。西湾露天煤矿作为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单位,通过地质环境治理保稳定、水土保持减流失、土地复垦提质量的方式,实现了治理区域土地的修复利用,复垦的耕地、林地、草地等约140公顷。

林草锁住流沙,制度守护生态。今年7月,榆林市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四级林长制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和市级林长责任区划分,并根据榆林市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分布特点和保护发展需要,在29个国有林场和苗圃、18个自然保护地、3个治沙英模造林基地等重点生态区域设立33个市级林长。

保水固土山川青

在佳县方塌镇谢家沟村,一道狭长的川坝里,泛黄的玉米与熟红的高粱地交错分布,展示着一年农收的硕果气象。

“上世纪60年代时,这里还是‘深沟黄沙四万亩,十八个村子分散住,生活困难条件差’。那时候我们就开始打坝填沟修梯田。使整个沟道淤出了2000多亩地,山上还有6000多亩高标准农田。”谢家沟村村民谢美忠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就开始大范围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治沟打坝拦泥沙、治坡修梯田,以期达到保水固土的目的,并逐步总结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系统推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学性的经验做法。从1980年起,流域治理进入高标准、大规模、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开发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水利部将无定河、皇甫川列入全国八大片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先后开展了诸多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小流域治理规模由几平方公里、十几平方公里发展到上百平方公里。随着一批批水保治理工程的实施,榆林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榆林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51.4平方公里。

经过多年的实践,榆林水土保持的建设重点已由分散治理向突出重点、规模治理转变;由一般治理向高效开发、精品示范转变;由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突出生态效益转变。

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绥德县龙湾示范区内的一座半山坡上,数十块长方形坡地里分别栽植着灌木、乔木等各种植物类型。据绥德县水利规划室主任李永峰介绍,这一设计叫“径流场”。

“径流场主要是测的同一个坡度,不同治理措施的水土流失情况,不同的降雨强度对泥土的侵蚀程度。就是降雨之后产生多大的径流,产生多大的泥沙,通过测算每方里含有多少的泥沙来测试侵蚀模数,为后期科学治理水土流失提供科学的依据。”李永峰说,绥德龙湾示范区总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从2003年以来,示范园生态治理效果十分明显。

“今后,我们将着力抓好水保示范工程,坚持‘示范先行、市县共建、规划引领、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争取到2025年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能力。”市水利局局长李胜元说。

人与生态共和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秋日里的榆溪河,两岸树林绵延,河水缓缓流过,水流清澈,一幅美丽的风景图。但曾经的榆溪河面临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影响着沿河而居的群众生活。

“过去的榆溪河如臭水坑一般、垃圾到处是。现在环境好了,公园到处是人,都喜欢到这活动。”前来公园散步的市民高美华说。

近年来,为全面改善榆溪河水质,榆林以控源截污为主,全力消除黑臭水体,通过治理污水直排口、实施全线绿化等措施,如今的榆溪河两岸已变成了集城市休闲、生态景观、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长廊。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榆林拥有各类河道241条,其中注入黄河的支流就有17条,各级支流的生态治理与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密不可分。经过多年的治理,年流入黄河泥沙由50年代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了现在的2.12亿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现在榆林境内的黄河流段,水清了很多,但要长治久安,就必须从源头上管控,‘河湖长制’就是关键的制度保障。”市水利局党组成员、高级工程师杨思炯说,河湖长制推行以来,榆林已全面形成了“党政负责、水利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严密治水链条。

新闻推荐

神木市增设35台自助售气机

本报讯(记者宋艳霞)日前,记者从神木市美能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为进一步助力疫情防控,避免及减少人员聚集,使市民购气更加...

神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神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