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基地“活教材” 关于榆林红色教育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王艳
当下,红色教育已经成为精神洗礼的重要内容,如何将榆林红色革命文化各个旧址联系起来,不让其只是一个“景点”,不让每个基地之间失去联络,这就要求我们思考如何系统性地依托这些红色资源,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借助已有便利场馆,深度挖掘和传播助推榆林市转型发展中的红色力量。
将红色文化的每个场馆打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如中国共产党在榆林的一些重要会议遗址等,那些重要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向大家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革命史;如在先进人物事迹陈列馆中体会革命先辈的成长历程和奋斗足迹,以真情实感来打动人;如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中致敬革命者短暂且辉煌的人生历程,以先辈的付出来警醒人,这些都能让广大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受到党性教育。而这些场馆都需要培养一支专业、敬业、形象气质俱佳的解说团队,对场馆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能够细致入微地向受教育对象娓娓道来。
建立一个由企业和政府共同管理的专门以培训、研讨为内容的培训基地(学院)。目的是形成红色教育基地党性教育与历史事件、革命人物、革命精神的深度对话,真正带来触及思想、深入灵魂的反思与感悟。
按照供需结合的方式打造榆林专属的红色教育模式。根据培训需要设置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参观+培训+研讨+体验”的模式选取,设立专家库,聘请年轻化的管理团队和高学历人才,形成带动榆林红色旅游、文化交流、人才引进、资源共享的教育基地,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范围,打造榆林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头羊”。
开辟与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的学习交流。共享红色文化,推动产业发展,学习延安经验,例如延安南泥湾学院的模式,打造具有榆林特色的红色教育主题,实现由市场主导为主要模式、政府扶持为支撑的管理路径,交流的内涵和外延扩展了才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全民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底蕴。
在政府扶持环节,除了在政策上给予参与的市场主体方倾斜外,主要要发挥部门优势,打造成为有培训需求的部门的培训基地。通过开展个性化的培训模式,或者举办符合需求的个性化研讨会、交流会、报告会等,前提是一定要在质量和水平上严格把控,积极协调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提质增效的教育基地模式才能传播广泛,才能长久发展存在。同时,将榆林当地的理论学者、具体从业者对外进行交流学习,在任何时期,学习革命历史的情怀都会存在,利用这个有利契机,各部门的讨论学习自然会形成常态化机制,与财务支出政策不违背,带动了榆林转型中经济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必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各级宣传优势,将各县市区打造培养起来的典型融入其中。例如神木市将筹备拍摄治沙精神典型代表张应龙的电影,后续可能推动影视基地发展,其中融合了榆林在治沙领域产生的一批模范人物。将红色革命和“绿色革命”有机结合,类似这样的宣传融入教育基地的整体学习安排体系中,将榆林市的教育资源整合归类,按照供需进行合理安排,最终使学习教育基地成为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有特色、有内容、有深度的“三化三有”干部教育基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郝鹏罗喜林)近日,神木市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与上海市儿童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病院通过网络,实现了三家医院对...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