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座城一棵树
编者按:一本书,可能是我们认识接纳一个地方最柔软的媒介。陕北青年女作家杨瑞的新书《我喜欢故乡本来的样子》,带大家领略她的家乡——原生态的陕北,这里不仅有自然美景,还有历史浸润的人文之韵。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炜为这本书欣然作序,序中写道“她喜欢故乡本来的样子,饱含着对这片黄土地的人文情怀,她那份对故土近乎狂热的寻觅和守望,令人肃然起敬……”
读完陕西人民出版社送来《我喜欢故乡本来的样子:我的陕北,我的家》的书稿,我情不自禁想要为作者杨瑞画一幅行旅图——在苍茫的陕北黄土高原上,一位漂亮的女子,常常独自一人依着自己的人文地图去追寻掩藏在这片文化沃土中的历史足迹;朔风撩起她秀美的长发,吹动她飘逸的外套,站在高高的黄土坡上,观赏着眼前或秀丽或沧桑或壮美的景色,她的思绪早已穿越古今,飞向遥远的千年……她沉醉于眼前别致的景物,在不懈地寻觅中完成了与历史、与山川、与天地、与先贤圣哲的对话,时不时还颇多感悟,从心底迸发出给人启迪的哲言警语……这就是杨瑞的散文,既精致优美、饱含激情,也沧海桑田、文化厚重,还包罗万象、触类旁通,而且不乏小女子的柔情和率性。
读过她的随笔式的行旅散文,我突然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有了新的理解:也许世间的每一处人文景观都是一部书,如果我们能沉醉于其中,追古抚今,融美景、人文与情怀为一体,那么我们就读懂了这部自然大书。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人文中国博大精深,因此,有幸能以这种方式,走过祖国的千山万水,那你一定就是一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幸福快乐之人。
杨瑞的故乡榆林神木市就是这样一本值得观赏的“人文大书”。按照《神木县志》记载,其县名源自城外东南唐代遗留下来的人称神木的三棵巨松。神木地处黄土丘陵区向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黄河和长城在这里汇聚,农耕和游牧在这里交织,西夏文明、大漠雄风、边塞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加之优异的自然禀赋,使今天的神木生机勃勃,成为陕北高原上璀璨夺目的“塞上明珠”。
神木历史悠久,文化淳古,境内石峁遗址是现存史前最大城址,被誉为“华夏第一城”、史前的“故宫”,或为4000多年前中国北方及黄河流域的文明中心。
神木物华天宝,美丽富饶,到处都是黑色的金子,煤炭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县;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2008年便成为陕西为数不多的全国百强县之一。
神木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北宋时,有以一代名将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戍边卫疆,流芳百世。近代有神府红军留下的光辉业绩,从1927年中国革命红色的种子撒播到神木开始,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曾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也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先烈和革命志士。
神木雄浑壮美,塞上风光醉人,奔腾的黄河穿境而过,中国“一号公路”——沿黄公路贯穿南北,沿途村舍清新,牛羊撒欢,蜿蜒磅礴的道路,身披绿色戎装的沟沟岔岔,奔流不息的黄河,相互映衬,宛如一幅多彩的油画,美不胜收。
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更是上天赐予神木的一面宝镜,在蓝天白云下熠熠闪光。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总面积10768公顷,水域面积35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这里融大漠风光与江南泽国景象于一体,夏秋季节,烟波浩渺、遗鸥飞翔、蓝天白云、碧水黄沙、水草丰茂、环境宜人……
这就是令人向往而神奇的神木,穿行其中,您会为之震撼,您会赏心悦目、浮想联翩。而作者杨瑞更是通过她书中的文字给您呈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神木。
她喜欢故乡本来的样子,饱含着对这片黄土地的人文情怀,她那份对故土近乎狂热的寻觅和守望,令人肃然起敬。她是这样礼赞乡亲的:“好的艺术源于自然与生活,不同阶层有不同的艺术创造与审美。家乡人民在这片黄土地上,在辛勤的劳动中,创造出了别样的民间艺术,有史诗般的信天游,有沟壑梁峁间悠扬的唢呐声,有窗棂上的剪纸,还有石头上的雕刻,等等。这种集体创作的艺术,地域间的文化,代表着更为大众的审美视角,具有哲学上的普遍性。”
她崇尚自然,近乎痴迷地亲近故乡的山山水水。“在别人的眼中,这是一个平淡无奇而荒芜的世界,可在我的眼中却是清澈而明亮的。除去阴天,天空永远都是那么湛蓝,蓝得明媚,云朵永远那么洁白,白得耀眼。就连脚下干枯的野草都散发着超越宝石般的光泽。还有偶然遇见衣衫褴褛的牧羊人和农人,他们的身上洋溢着一种永恒的光辉。”
我想,如果没有渗入骨子里的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是难以发现看似平凡的美丽,也写不出对家乡的至诚真爱的。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无论您走到哪里,故乡的影子都会与您相伴一生,让您梦萦魂牵。而读完杨瑞的书,您一定会想起故乡那一轮皎洁的圆月,勾起您浓浓的乡愁!
当然,作者也是令人羡慕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大西北是华夏文明的根脉,能在这片人文热土上穿行,去观赏她的景致,追寻她的足迹,唤醒她的记忆,发现她的故事,感悟她的情愫,既是一种通透而愉悦的陶冶,更是一种沁人心脾的幸福。我也曾写过一些行旅散文,如《再到延安》《伦敦纪行》《褒斜道纪行》《河西走廊纪行》《甘南之旅》等等,还先后策划了《西安城墙》《中国蜀道》《蜀道不难》《西北茶马古道》《影像丝路》《诗说中国》《发现西北联大》《文化陕西》等一系列人文地理选题。因此,当我手捧杨瑞的行旅散文,便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我深知,当你做足功课看完一处美景,读完一本自然大书,你的兴奋与快乐是发自肺腑的,而且也是别人难以体验的,所以我十分羡慕本书的作者。
恐怕正是这种共鸣,让我们彼此因欣赏而加深了联系。
2019年5月的一天,杨瑞打来电话,说要替我在神木黄河岸边捐种一棵红枣树,她说红枣是陕北的宝,红枣树会给我带来福报。不久,她又给我寄来了红枣咖啡、红枣浓缩汁、紫晶枣等枣系列特产,包装上有一句话:一棵枣树,是情是义,是暖是真,是全部的爱与真诚。自此,我对陕北红枣格外青睐,也经常心心念念地想着我那棵黄河岸边的红枣树。
2019年秋,我到榆林市参加《消逝的沙漠》选题座谈会,受杨瑞之邀,我们来到她工作的地点——石峁遗址。站在气势恢宏的石峁皇城台前,遥想4000多年前繁华的都市场景,感受祖先的生活智慧,体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时,也为杨瑞为寻找石峁的奥秘,在这片荒寂的山峁长年累月地坚守而心生敬意。离开石峁,我们又走访了全国劳动模范张应龙的神木治沙基地。路上,张应龙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唐安史之乱后始有沙化迹象,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风沙越过长城,直逼榆林古城,绿化率不足1.8%。而经过70年的奋斗,毛乌素沙漠已基本得到治理,现在榆林绿化率达到48%,已成为全国森林城市。不一会儿,我们来到治沙基地的最高点——望塔,放眼望去,樟子松林一望无际,还有一簇簇红柳枝,远方一泓湖水眨巴着明亮的眼睛……这哪是凶神恶煞的沙漠,俨然一处塞上好风光。听着张应龙的讲解,目睹眼前的壮美景色,我们深受触动,也有更多感悟:历史经过1000年将绿洲变成了沙漠,而共产党领导人民用70年又将沙漠变回了绿洲,这是人类壮举、生态伟业,我们为祖国生态文明的进步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榆林神木之行,让我对作者杨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钟情于家乡的山水和文化,先后出版了《石峁王国之石破天惊》《半城山水一程语》等文化散文。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艰苦而荒凉的石峁山上,因为她想要成为樊锦诗一样的大师,透过历史的长河,拨开石峁的春夏秋冬,破解这座史前“故宫”的密码与奥秘。我为结识这样的年轻朋友感到欣慰,祝愿她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殷切希望她继续努力,早出研究成果,写出更精致美好、文化韵味浓郁的作品,让华夏神州最美的景色、最厚重的历史、最优秀的文化、最神奇的故事、最光彩的圣哲、最炫目的人文,融入我们的生活,滋润我们的心灵。
2020年8月 (本文作者为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党委书记、董事长)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王志芳报道日前,神木市“四支力量”实训基地在西沟街道办事处四卜树村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提升“四支力量”政治素...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