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城吹响集结号 榆林市16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疫情一线前后

榆林日报 2020-02-20 05:57 大字

本报记者 陈静仁

1月23日,除夕前夜。接到上级有关部门通知后,市卫健委向榆林市各大医院发出紧急动员令,选拔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奔赴武汉,就意味着随时会与死神短兵相接。榆林医护人员的回应是:请让我去。当天,榆林市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几乎全部“报名应征”。

1月26日,大年初二,首批9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市第九医院;2月2日,第二批4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协和医院;2月15日,第三批3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方舱医院。

期盼的目光中,“战士们”分批出发,一路疾行南下。

疫情当前,没有一个旁观者

奔赴武汉的三批累计16名医护人员,分别来自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星元医院、榆林高新医院和神木市医院。早在接到有关部门出征通知之前,各医院就已经陆续开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准备工作。其中,市第二医院从1月20日起,就进入了紧急状态。在随后被市卫健委确定为榆林新冠肺炎定点发热门诊后,医院将疫情防治指挥部和办公室前移到门诊二楼,设置独立的分诊设施,建立封闭式发热门诊,用最短的时间在医院改造出了收治传染病人的独立病区。

市第一医院作为榆林市新冠肺炎疫情定点医院。医护人员纷纷请战,尤其是党员同志更是表达了想要奔赴疫情第一线的急切心情。第一时间就有28名党员挺身而出,毅然冲上一线,参与救治工作,并带动51名业务骨干作为第一梯队人员进入隔离病区,抗击疫情。

榆林高新医院作为一家民营医院,主动投入疫情防控工作。该院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疫情防控相关业务知识,多次组织疫情防控集中培训和疫情应急处置演练。

疫情前期各医院的准备工作,为后期奔赴武汉的医护人员提前“上了一课”。因为参与到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中,不少家在外地的医护人员毫不犹豫地退掉了回家的车票,转身回到工作岗位;休假的医护人员,也都纷纷提前回到岗位。

当接到出征武汉的通知后,没有人选择退缩。各个医院的医护人员积极递交志愿申请,写请战书,主动请缨加入防治一线和后勤保障工作,简短而充满力量的“我报名”三个字,体现着医务工作者敢于担当的精神和甘于奉献的情怀。

临行前夕,将生死置之度外

根据三批奔赴武汉的医护人员名单显示,她们主要是来自感染疾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的一线护士,年龄最小的只有24岁。

第一批奔赴武汉的医护人员的领队是市第二医院急诊科的护士王慧慧。疫情刚发生时,她便放弃休假,请缨来到医院疫情防控一线工作。接到驰援武汉的通知后,王慧慧主动报名。“这是我的荣幸,作为医护人员,不管在榆林还是在武汉,我们的职责都是一样的。对于此次武汉一行,我有信心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王慧慧说。

第三批出发的医护人员中,米建飞来自榆林高新医院。当得知武汉需要支援时,他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当天就收拾好了行囊,放在自己车的后备箱里,以便接到命令随时出发。可是,第一批没有他,第二批也没有他。焦急之中,听到第三批赴武汉“集结号”,他飞奔下楼背起行囊,消失在寒风里。

向驼城留下最后一瞥,任瑞不由得眼眶一热。她是市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护士,出发前,丈夫来到机场为她送行,二人相拥而泣。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她,在给医院的“决心书”中写道:“我自愿请缨去武汉一线支援,我有信心能够胜任这次的援助任务……”

星元医院的护士侯新莉告诉记者,当她决定参加第二批奔赴武汉的医疗队时,家人起初极力反对。但下定决心的侯新莉没有因此而放弃,她耐心地一次次给家人做思想工作。“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挽救生命就是我的使命,现在,武汉疫情严重,同胞有难,我必须要冲上去,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侯新莉说。临行前,侯新莉专门去理发店剪掉了自己的长发,她说:“把头发剪短,不仅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还能方便工作,另外,在武汉工作时一定很忙,短头发打理起来也节省时间。”

武汉一线,始终心怀爱心

此时的武汉,正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在开展工作之前,三批到达武汉的16名医护人员,要进行为期5天左右的防护用具使用培训和疫情的相关实战演练。

处理患者、检查心电监护、调节呼吸机;防护服包裹下,护目屏上全是汗,气短得不时得歇歇;病房的各种报警器一刻不停地叫着,护士姐妹们来来回回穿梭着……进入武汉市第九医院ICU上班的第一天,工作结束后,任瑞和牛思倩感觉到腿都不是自己的了,因为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她们的脸上都被压出了深深的印痕。

第二批奔赴武汉的医疗队成员柴李曼,是一名来自榆林高新医院的“90后”护士。2月10日,经过培训后的她来到抗疫最前线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配合医生,尽力救治入院的重症病人。

柴李曼告诉记者,她主管3个病室,9名患者。其中年轻人症状相对轻,主要是老年人会伴随有基础性疾病,特别难护理,并且病情较重。“一天24个小时,我们每4小时轮一岗。所有的活儿干完,加上防护服的穿脱时间,大概每天会工作8小时。”柴李曼说,“脱防护服的过程是最繁琐的,因为你要注意到每一个细节,有一点疏忽就会把自己感染了。我们每天在上班前就会穿好防护服,从出门到病区,这段距离都是需要一级防护的。”

尽管拼尽全力,但很多时候无情的病魔还是会夺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有一天接班时,牛思倩得知,由她负责照顾的一位患者去世了。

窗台上放着的手机不断地振铃,拿起来才发现是已故患者的手机。接通后电话那头焦急地说,他是患者的朋友,因为患者的父亲两天没有得到儿子的消息,要来看看。患者的朋友拜托牛思倩别告诉老人实情,因为他心脏不好,自己一会儿会给这个手机发一条信息,麻烦她帮忙复制发给老人。

面对这样的请求,牛思倩无力拒绝。在发出那条善意的谎言后,她已泣不成声。

新闻推荐

榆林市坚持“三个在先”做好组织保障加强党建引领 携手共战疫情

本报通讯员王志强连日来,榆林市坚持责任在先、示范在先、动员在先,全面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两个作用”...

神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神木市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