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院里细算“脱贫账”

陕西农村报 2020-01-16 06:03 大字

新春走基层

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开栏语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时代的脱贫故事就在哪里。春节临近,陕西农村报记者踏上“新春走基层”的采访征程,奔赴三秦大地,深入脱贫一线,积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过撷取最鲜活的素材,发掘最真诚的故事,采写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讲述全省干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展现陕西省各地欢乐祥和的喜庆景象,展示陕西省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秩序好、生活富的新风尚新气象。

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栏目,聚焦民生,为您讲述最基层、最真实的脱贫故事,记录三秦大地干部群众奋斗的风采。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牛云芳

2019年贫困户的收成怎么样?2020年元旦过后,记者来到神木市锦界镇河湾村,与扶贫干部细算了一笔笔“脱贫账”。

脱贫户的“经济账”

“河湾村地处风沙草滩区,曾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薄弱,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广种薄收。如今,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河湾村村支书暴满堂打开了话匣子。

村民李俊明掰开手指头算起来:“光伏分红5800元,公益性岗位工资720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2040元,再加上种植养殖收入,去年总共能收入五万多元。”算出自家这本“经济账”,李俊明喜笑颜开。

2012年,李俊明外出打工时受伤,落下二级残疾。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全家生活主要靠种地维持。2017年,李俊明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工作队为他家量身制订了产业发展计划,引进种羊,入股光伏产业,申请了公益性岗位,新修了房屋。2018年,李俊明全家收入约3万元,顺利摘掉贫困帽。

虽然有了好政策,但李俊明并没有躺在“温床”上。他积极学习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现在我家有30多只羊,去年仅种植养殖就能收入两万多元。”种养结合的产业模式让李俊明充满了信心。

河湾村的“振兴账”

村民富得快,全靠产业带。河湾村有另一本“产业振兴账”。

“刚到村上时,村里土地分散,利用率非常低。村容村貌也较差,很多房屋老旧,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驻村第一书记刘强说。

2017年10月,河湾村对村民原来承包的5500余亩耕地全部流转至村集体,并改良了土壤,再按照“一户一田”原则重新分配,变零碎种植为集中连片种植。整理后多出来的600多亩土地租赁给种粮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租金纳入村集体收入,村民既能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还可以在生产基地打工。

2018年5月,村里又新建了光伏扶贫发电站,同时大规模种植油葵发展集体经济,还建起了榨油厂。“以前,我们种玉米每亩只有不到1000元利润,改种油葵后,每亩利润能上升到2000至3000元。”村民米爱琴说。

“现在,贫困户的收入渠道也增多了,包括退耕还林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务工和村集体经济分红等。2018年,河湾村脱贫摘帽;2019年,全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2户17人,贫困发生率降低至1.1%。”刘强说。

神木市的“民生账”

扶贫是最大的民生,河湾村的发展离不开神木市的产业扶贫政策。近年来,神木市按照“抓特色、享补助、重循环、扩规模”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鼓励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种养循环农业模式,还实施了产业扶贫到户“三补一奖”补贴政策,鼓励有劳力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小众产业”。截至2019年底,神木市24个脱贫村全部发展了村集体产业,共建成养殖场12座,发展山地苹果8000亩、杂果园1170亩、大棚蔬菜211亩,全市共有产业扶贫户1680户3901人。

实实在在的产业扶贫举措,不只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还凝聚起了他们共同对抗贫困的信心和力量。如今,神木市2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8079户18338名贫困人口脱贫。

新闻推荐

神木公路管理段保障道路安全通行

本报通讯员常金莉摄影报道1月5日,神木市迎来大雪,天降瑞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同时也给辖区内道路造成了安全隐患,神木公路管理...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