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敢干”到“放开干” 神木市锦界镇河湾村脱贫记
本报通讯员 王金梅
“我这五亩地特别好,种了几十年了,我可舍不得。”“我也不同意把土地收回去重新划分,这新整理的土地,咋能和我们种了几十年的地相比……”2017年10月,神木市锦界镇河湾村召开村民大会就土地流转工作进行讨论时,近一半村民投了反对票。
“村民齐齐反对、不敢发展的原因,自然是对未来的担心——担心土地集体经营后无事可做,担心收入还达不到既有水平。但对于地处沙区、基础落后、产业薄弱的河湾村而言,我们的‘四支队伍’一致认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只要方向准、路子对,那就带领村民放开干、创新干、踏实干!”河湾村第一书记刘强说。
土地流转走上致富路
村民有顾虑、不支持怎么办?河湾村的“四支队伍”决定利用农闲时间,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的宣传动员,并就群众提出的质疑细论政策、详述前景。开春之前,村民的思想工作总算做通了。
但如何确保土地流转后村民承包数量、质量不变的问题又摆在了大家面前。为此,该村本着保留优质土地,对弃耕地、荒草地及沙地进行“泥地填沙,沙地填泥,再添肥料”的原则,使全村耕地全部变成了优质耕地。
如此一来,不仅群众分到了满意的土地,另还有结余的1600亩土地流转至村集体。
“以前家里有十多亩地,但比较分散,来回路上要费不少时间。土地流转后,‘条条地’变为‘块块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种植,省时又省力。”河湾村村民白贵荣说。据了解,白贵荣如今在耕种15亩地、养殖60多只羊的同时,还承担着农村道路的清洁工作,并于去年底光荣脱贫。
对于流转至村集体的土地,河湾村采取“村组+企业+农户”运作模式,让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将集体土地租赁给企业或合作社,所得租金纳入村集体收入并向村民分红,村民还可以务工增加收入。
据统计,截至目前,河湾村的贫困人口已由原来的35人减少至2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顺利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智志双扶迈向新生活
据刘强介绍,自2017年5月担任河湾村第一书记后,他就全身心投入到入户调研工作中,以图尽快熟悉村里的每项工作。
通过逐户走访和会议座谈,河湾村“四支队伍”决定立足产业发展,围绕“扶志、扶智、扶德”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志、智、德”成为引领全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 其间,河湾村通过开展道德评议、开设道德讲堂,大力弘扬“诚、孝、俭、勤”和新村风,引导贫困群众主动提高发展能力,增强脱贫决心和信心,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再到“我真脱贫”的转变。此外,河湾村还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召开贫困户座谈会,评选身边好人、创业能手、致富标兵,观看致富故事等推动贫困群众“口袋”和“脑袋”共同富裕。
河湾村今年还建成了村级榨油厂,由村经济联合社经营管理,带动村民种植油葵,并由村级榨油厂统一收购,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村子的发展变化,不仅让村里人有了发展动力,也开始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34岁的张军于2016年返乡创办了家庭农场,主要以鸡苗孵化、土鸡饲养、土鸡蛋销售为经营内容。近年来,张军始终坚持以成本价出售鸡苗给贫困户,土鸡出栏时他又会利用自己的市场渠道帮助销售,由此确保周边群众产业发展高枕无忧。
新闻推荐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本报记者崔福红7月30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神木市天台山景区的...
神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神木市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