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市:宜居家园美如画乡村巨变展新颜
记者 张磊 通讯员 白焕霞 文/图
改革开放40年来,神木一直十分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落实中省市的决策部署,并紧密结合神木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振兴乡村产业等方面,多管齐下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40年来,神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幅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全市各地徐徐展开,向老百姓展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
强基础美环境提升乡村颜值
金秋十月,走进西沟街道办四卜树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悠然闲适的乡村生活图景。四卜树村新建的住宅区里,有漂亮的小洋房,有老年活动室、幼儿园、警务室、医务室等基础设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墙……闲时,村民都喜欢聚在广场上聊天、跳广场舞。
“以前住在老村庄里,点的是煤油灯,烧的是柴草,哪想到今天有这样好的条件。”说起近年来的生活变化,今年81岁的村民呼二则连声感叹。呼二则家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屋内地上铺着光亮的地砖,电话、电视、沙发、冰箱、洗衣机……现代化“装备”一应俱全。呼二则说,原先住的是窑洞,村里的路很多都是土路,而且窄,有些地方牛车都只能勉强通过,现在搬到新房里,水电暖都有,不用自己生火就能取暖做饭,居住环境干净整洁,而且村里还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在这里生活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改革开放40年来,神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最大的惠民工程,是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从2012年起,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建设目标,神木市先后创建美丽乡村8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地市级12个。2017年年底,全市村村通水电,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060.987公里,通畅率100%。在开展“四化一整治”行动中,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垃圾池、污水处理厂、公厕等基础设施。此外,随着“五覆盖六到户”的实施,对村内道路、文化活动室、村民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涌现出四卜树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居住环境变美了,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上,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自治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隔三差五,村民们就自行打扫房前屋后卫生,或约定时间拿起工具参加环境卫生整治集体活动。“党员、群众齐上阵,拿着扫把、铁锹,清扫路边垃圾,清理杂物……”这样的画面,近年来在神木市各个村组道路沿线、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每天早上,西沟街道办灰昌沟村66岁的村民孙昌昌都要将房前屋后的村道巷道仔细打扫一遍,这是他固定的“工作”。孙昌昌说:“每个人都把自家屋子附近的卫生打扫干净了,整个村子就整洁美丽了。”店塔镇马家概沟村民高光珍每天都会早早起床将自家门前的水泥路清扫干净。花石崖镇村民高增发主动成为村里的保洁员,承担起村委会大院以及村级道路的清扫工作……村里巷道的柴堆、粪堆、杂物堆消失了;违章建筑被拆除了,巷道变平坦了、变宽了、变靓了;家家门前有了统一配发的垃圾桶。如今,“门前三包”(三包即包环境卫生、包绿化管理、包容貌秩序)也慢慢成为村民们的习惯。
改革开放以来,神木市坚持将城乡一体化建设与乡风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对各村的村容村貌进行了综合治理,并建立长效机制。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各镇办全面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和监督制度,合理规划院落和舍饲圈舍,积极探索建立保洁员制度,配齐环卫设施,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就近处理”模式,使得全市农村村容村貌“脱胎换骨”,村民的文明意识、生活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曾经人们印象中“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农村形象,如今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基本实现了农村院落整齐划一、院外整洁开阔、村庄整顿有序,为村民营造出干净、整洁的家园。
调结构兴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9月30日,神木红枣节盛大开幕,在各个会场,还设红枣咖啡、红枣饮料、红枣果酱、本地熏枣、鲜食红枣等一系列产品展示,品尝之客络绎不绝,赞声连连。红枣节的举办,将旅游与红枣产业有机结合,有效促进红枣增产、农民增收。枣农们纷纷喜笑颜开:“举办红枣节,很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增加了神木红枣的知名度,红枣的销路打开了,我们枣农能过上一个丰收年了。”近年来,神木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沿黄土石山区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先后实施红枣低产园改造5.7万亩,引进红枣新品种20余种,发展杂果园2700亩,全市红枣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年产值近2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神木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神木按照“优杂粮、增蔬菜、强畜牧、改红枣”的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北部草畜发展区、中南部旱作农业发展区、城郊设施农业发展区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同时,进一步提升高端高效产品比重,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推进传统农业“接二连三”,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特色现代农业得到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仅2017年,全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7个、农民合作社133个、家庭农场55个,尔林兔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及6个农业龙头企业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园区,“神木黑豆”“神木小米”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栏杆堡镇是神木市旱地西瓜主产区之一。今年7月,该镇举办了以“助力产业扶贫推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三届旱地西瓜节,有效提升了当地西瓜的销售量。举办“旱地西瓜节”是该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目标,该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支持下,该镇农民尝试了旱地西瓜种植,并探索出了旱地西瓜的种植技术,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西瓜种植。今年,栏杆堡镇共种植旱地西瓜1000余亩,涉及秦红5号、榆农5号、6号等近10个品种,预计产量达400万斤。栏杆堡镇“旱地西瓜节”自2016年正式启动以来,已成为一年一度的特色节会,逐渐打响了神木旱地西瓜品牌,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推动神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贺家川镇张兴庄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一直以发展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近年来,该村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农民种养殖综合示范园。今年,该村引进藜麦试种50亩。“今年藜麦试种成功,亩产200公斤左右,按市场最低收购价每公斤12元计算,每亩收入可达2400元,比以前种马铃薯赚钱多多了。”张兴庄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喜堂兴奋地说,村里将进一步扩大藜麦种植面积,发展深加工,打造出属于张兴庄村自己的品牌,助农增收致富。
40年来,神木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逐渐减少,农村生活实现从贫困向小康迈进。2017年,神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8元,全市5个贫困村退出、253户629人脱贫。全市贫困镇、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收入明显提高,住房安全明显改善,教育、医疗和养老得到保障。
“改革开放以前粮食匮乏,没有什么能吃的,顿顿都是吃糠咽菜,冬天只能吃腌制的萝卜和白菜,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改善伙食,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村里还修起了养老院,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站在纳林采当村康子源敬老院门口,看着正在聊天、下棋的老人们,77岁的院长高永才感慨万千。纳林采当村曾是全镇唯一的贫困村,在镇村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形成了“招商引资、产业转型、美丽乡村、集体经济、双扶双脱、幸福康养”六位一体的整村推进脱贫模式,先后引进恒源集团农丰农业公司、长青健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村上建设种植、养殖基地。与此同时,在产业脱贫政策的带动下,该村种植业和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村民们纷纷发展种养殖业。2017年,全村种植玉米4000余亩,种植饲草2000余亩,羊子存栏数增加到1万只以上,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不仅在纳林采当村引进企业、发展产业,还在贺家川镇温路家村成立盛园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打造休闲农业设施项目,建成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生态农庄、蔬菜大棚60座以及垂钓鱼池450亩。在西沟街道办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在花石崖、栏杆堡等镇实施宽幅梯田项目……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在改善神木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让产业发展成为农村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既“美了环境”,又“鼓了口袋”。
新闻推荐
本报见习记者宋艳霞报道近日,记者获悉: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2018...
神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神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