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教书 用心育人 记“陕西好人”杨国丽

榆林日报 2018-11-12 08:49 大字

杨国丽在辅导学生 杨国丽(中)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文图/本报见习记者 陈静仁

核心提示

“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是神木市五中教师杨国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偏远乡村的独自坚守到乡镇中心小学的砥砺前行,再到城郊中学的教学一线,25年来,杨国丽始终坚持“用爱教书,用心育人”的原则,捧着一颗诚心和善心,用平凡的经历谱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窑洞小学”的独自坚守

回忆起最初的教书生涯,神木市沙峁镇刘家畔村小学的几孔窑洞,在杨国丽尘封的记忆中逐渐清晰起来——饱受风雨沧桑的破窗户、堆满干草和玉米秆的窑洞、杂草丛生的院落和那棵挺立在院中的老枣树……

1992年,高中毕业的杨国丽来到偏远贫困的刘家畔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面对眼前的艰苦环境,她没有退缩,而是毅然接受,让这个停办了15个月的“学校”恢复了琅琅书声。在她和村支书的努力下,3天时间召回16个孩子。“是她拯救了这所学校,挽救了这些孩子。”刘家畔村老支书说。

孩子们小的才6岁,大的也只有14岁,年级不等。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开复式班。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所有课程,都由杨国丽一个人上,几乎没有休息时间。16个孩子分布在5个年级,其中3个女孩是留守儿童。杨国丽与她们同住,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帮她们洗脸、梳头,还要给她们洗衣服。时间长了,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为“姐姐老师”。

学校三年级有个叫刘爱国的学生,平时沉默寡言,学习成绩平平,时常不来上学,连一年级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他的父亲因意外事故瘫痪在床,母亲整天下地劳动,家里4个孩子,爱国最大,所有家务都扛在小爱国身上。此后,杨国丽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刘爱国家里帮他做饭、辅导功课,半年后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当时,杨国丽每月工资只有56元,但看着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神,她坚守下来。在沙峁镇任教期间,她经常帮残疾孩子、留守儿童交学杂费,买学习生活用品。20多年来,她共资助了46名学生累计8万多元。

用爱帮扶贫困学生

时光流逝,弹指间16年过去。2008年,杨国丽调到神木五中任教。五中地处南郊,大部分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较多。她给每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在思想上、物质上、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2010届的徐娜,父母开小食堂,家中总是她一个人,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杨国丽回忆说。杨国丽了解情况后时常找她谈心,帮她辅导作业。徐娜逐渐变得自信,成绩渐渐提高。初中毕业后,顺利考入神木四中。

“经常在街上遇到我的学生,每次都会和他们聊一会,了解他们的近况,听他们诉说生活和工作上的故事。他们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朋友。”提起学生,杨国丽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

育人路上继续前行

清晨,当晨间锻炼音乐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响起时,小朋友们自觉排好队参加户外活动,此时的杨国丽便成了孩子们的玩伴,和孩子一起玩滚球、跳绳等游戏,和他们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和孩子们在一起,杨国丽觉得自己是他们快乐的分享者。

“2017年下半年,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再继续带班,正好五中幼儿园缺人,在同事们的推荐下,我担任了幼儿园的园长。”杨国丽说。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用爱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杨国丽的座右铭。25年来,她在三尺讲台上,用一颗爱心耕耘着,收获着三千桃李的喜悦;以一颗平常心诠释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在她的心里,教书已不再是普通意义的工作,而是一项终生的事业,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享受付出,收获快乐”。

新闻推荐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上半年神木全市排第二

华商报讯(记者李敏实习生张晗)11月6日上午,榆林市传媒中心举办了神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神木市就...

神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神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