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弱到强 与你同行 改革开放40年榆林金融发展纪实

榆林日报 2018-10-20 15:46 大字

本报记者马蕊 通讯员张敏

四十年风雨兼程,波澜壮阔;四十年励精图治,春华秋实。四十年来,榆林金融业经历潮起潮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服务百姓生活,助力经济发展。

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长

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榆林仅有人民银行1家金融机构,机构数121个,从业人员841人。1984年,人民银行与各国有专业银行的资金往来由计划指标分配关系改为借贷关系,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工、农、中、建等银行机构陆续从人民银行中分设,金融机构数量迅速增加到436个,从业人员发展到3093人。

进入新世纪,随着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榆林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业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组织体系。截至2017年末,榆林市拥有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在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28家,证券机构8家,保险机构36家,小贷公司6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15家。

银行信贷资产规模增长约千倍

截至2017年末,榆林市各项存款余额3429.15亿元,约为1978年的4548倍,各项贷款余额2024.27亿元,约为1978年的935倍,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为榆林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榆林市紧抓国家鼓励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机遇,直接融资渠道逐步拓宽。陕西通海绒业股份有限公司、神木市德林荣泽能源运营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另有69户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债券发行方面,截至2017年底,榆林市发行企业债券6笔87亿元;其他方面,神木县融资租赁公司顺利运营,目前已办理融资租赁业务6.3亿元。此外,榆林能源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榆林金融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神木市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相继成立,成功运作,进一步加快了榆林多层次资本市场及多元金融结构的形成,为榆林经济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本支持。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来,榆林支付服务环境持续改善。非现金支付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5月,榆林市非现金支付2.3亿笔,超同期银行卡805.1万笔。目前,榆林市每万人平均拥有借记卡3.6万张、银行网点1.9个、ATM机6.3台、POS终端数28.3套。农村金融服务更加广泛,截至2018年3月,榆林市共有助农取款点2702个,已实现综合金融服务站在农村地区全覆盖,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助农取款点29.1个,2017年全年人均助农取款服务笔数较2015年增长9倍。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榆林市12个县市区全部布放了个人信用报告自助查询机,实现了查询网点和自助查询机“双覆盖”。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日臻完善,截至2017年底,榆林市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分别收录企业和自然人信息13.51万户和121.41万人;收录农户信用档案44.69万户,占榆林市农户总数的40.96%。

新闻推荐

改革带来榆林沧桑巨变

本报记者赵小军传统农业落后、农民收入少、贫困程度深,这是过去赵家峁村真实情况的写照。但随着成功推行资源变股权、资产...

神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神木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