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沉陷地 今朝生态园 神木市破解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与修复难题初探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 煤矿生态修复前后对比图 治理后种上庄稼 昔日村庄地面出现裂缝 土地平整后机械灌溉
本报记者郝彦丰 通讯员白志强 任鑫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神木市提出要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中,“污染防治攻坚战”尤其引人关注。众所周知,神木当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又以煤炭储量为最。或许正鉴于此,有人曾说:“在神木,要谈污染防治,只要把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好,其他的环境问题都不是个事儿。”
对于煤炭资源富集的神木而言,矿区生态修复的成效,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神木生态文明的程度,也决定着当地的绿色发展方向。在政府工作报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项中,首要举措便是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近十年以来,神木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积极修复矿区生态,通过市场化运作的用地模式实现跨区域土地占补平衡,而且治理成效明显,成为神府—东胜煤田生态治理项目出经验、出样板的典范,目前正申报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综合治理国家示范点。
1、找准问题 果断决策——
全力推进矿区综合治理
地处陕北侏罗纪煤田腹地的神木,全市储煤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总面积的59%,探明储量523亿吨,约占神府—东胜煤田总储量的1/4,已采量约70亿吨。目前,境内有各类煤矿118处,2017年,该市生产原煤2.26亿吨,实现工业产值1150亿元,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67%。
神木小规模开采民用煤历史久远,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受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制约,主要采用房柱式或残柱式的炮采方法。这种开采方式,不仅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带来诸多生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残留的煤柱和顶板开始风化,引发煤层上部土岩覆盖层大面积垮塌,地表出现裂缝,残留煤开始自燃,大量有害气体泄漏,生态环境衰退,塌陷性地震频发,给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据了解,神木市目前已形成采空沉陷区面积约484平方公里,其中中省煤矿采空沉陷区面积约335平方公里、地方小煤矿采空沉陷区面积约149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压覆煤炭资源约10亿吨,主要分布在大柳塔、中鸡、孙家岔、店塔、永兴、西沟、麻家塔、高家堡、锦界等9个镇办。
面对采煤沉陷区带来的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神木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全力推进矿区综合治理。根据中省市等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神木出台了相关治理实施办法,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采用多种技术对覆盖较薄的房柱式采空区进行综合治理。
2009年3月,神木市启动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成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治理办),下设技术督查科、综合科和规划科。技术督查科负责对治理项目剥挖、回填施工进行全程监管指导、监督检查、安全培训等;综合科负责治理办的日常工作等;规划科负责治理工作分年度计划安排、申报项目的审查、残留煤储量核定、开工放线、治理范围监测、监督指导地表生态恢复治理、组织项目验收等。3个科室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确保了高质量完成治理项目。
2、科学治理 明确主体——
政府与煤矿企业相互配合,村民受益
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神木市将采煤沉陷区分为两种类型进行治理。一类是房柱式老采空区,对覆盖在100米以下的,主要采取露天剥挖与地表生态恢复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对覆盖比较厚的重点区域(城镇、公路等),主要采取充填加固和注浆的方式进行治理;另一类是机械化综采形成的采空区,开采前对村民进行整体移民搬迁,集中安置。
通过实践发现,对房柱式老采空区采用露天剥挖与地表生态恢复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是最有效、最彻底、最符合实际的。因为神木煤田埋藏浅、易开采、煤质优是最主要的特点,而且大量采空区残留的煤柱、顶板等煤炭资源较多,治理经济划算。采用剥挖回填的方式进行治理,不仅可以消除塌陷隐患,对地表进行山水林田路的统一规划,实施生态恢复和复垦造田,还可以对井下旧巷道高温引起的火灾隐患予以彻底清除。同时,剥挖过程中回收残留的煤炭资源,可以弥补治理工程经费。
神木对机械化综采形成的采空区,采取移民安置的方法效果明显,全市目前已修建安置点31处,安置了3336户13337名矿区村民,并对开采后的沉陷区进行地表裂缝修复和生态综合修复治理。
在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前,神木市首先确定治理主体及出资方。根据全市摸底排查的情况,采煤沉陷区采矿权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有采矿权的地方煤矿,根据“谁开采、谁受益,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该煤矿为本井田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主体;二是采矿权灭失的地方煤矿,确定神木市能源集团为治理主体;三是神华神东公司所属煤矿形成的采煤沉陷区,以神木市政府与神东公司共同组建的神木市能源集团神木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分公司为主体进行治理。
其次,神木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项目进行严格管理。从项目审批、实施过程监管、项目完工验收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程序和办法。例如:项目审批时,治理主体要有合法的采矿手续;拟申报的采煤沉陷区试点项目应有煤矿、当地镇政府、村组意见,并签订合同;项目实施中,镇政府对每个项目至少安排一名负责人和一名技术人员实施监管和协调指导;治理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退还项目主体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等。
“实践证明,治理采煤沉陷区单靠煤矿开采一方不可能完成,只有政府介入,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神木市能源局治理办副主任郭小军介绍说,在实施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主要是由煤矿开采方治理相应的沉陷区,政府与煤矿企业签订责任合同,企业需交付每平方米30元的治理保证金。企业自筹资金开展治理,通过回收残留煤炭资源进行收益,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其间,企业要给政府上缴一定的税费,同时对占用的临时用地,将给予村民相应的经济补偿。最终,煤矿企业要将治理好的土地无偿返还给村民。
3、成效显著 再发新力——
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兼顾
原排界南煤矿位于孙家岔镇排界村,开采不到50%,矿区便开始裂缝,残留余煤与氧气接触经常自燃。这给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安置搬迁村民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当时,该煤矿投入近700万元对村民进行集中安置。从2011年开始,又投资7亿多元启动采空区治理工作,平整土地3000亩并全部无偿返还给村民,回填的地表上均种草种树。如今,走进治理一新的排界村,房屋整齐,土地平整,满眼皆是绿色植被。
正在玉米地里劳作的排界村村民李光青欣喜地说:“采空区治理后,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尤其是原来起伏不平的山峁沟洼都被整成平地,方便用大型机械灌溉种地,这样的好事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
位于孙家岔镇的瓷窑塔煤矿也是神木矿区综合治理的典型。近年来,该煤矿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在山沟、丘陵里打造出人造平原4000余亩,绿化约1000亩,栽种的各种植被及农作物长势良好,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今年,该煤矿继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计划完成复垦绿化面积1500亩。
“借你一片荒山沟壑,还你一片绿色田园。”这是瓷窑塔煤矿对当地村民的承诺,也是其土地平整复垦绿化治理工作的写照,是神木市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的缩影。据统计,目前,神木共审批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综合治理项目32个,其中已完工项目9个、正在实施的项目18个、未开工项目5个;治理总面积46334亩,已开挖面积18318亩,完成治理面积17347亩;新增耕地8842亩,绿化8505亩,回收残留1300万吨。通过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达到了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兼顾,村民、政府、企业利益兼得,治理成效明显,造福了当地百姓。
为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近日,神木市又制定出台了最新的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生态修复治理领导小组,对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再发新力,黑金矿藏正向“绿色银行”加速嬗变。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宋艳霞庞曼摄影报道洗衣粉、拖鞋、牙膏、被子……走进神木市神木镇刘火庙村“爱心超市”,可以看到里面各种生活...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