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诗人裴廷藩
高亮宇
裴廷藩(1897年—1926年)宇宜丞,乳名学曾。1897年生于今陕西省神木县大保当镇裴家梁村,13岁中秀才,同盟会早期会员。弟兄三人,其为长兄,故称裴大人。19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师范科后,任陕西省三原县宏道学堂教师、陕北安抚使、神木县同知、一边墙内外团练使、垦务副司令、河西清乡总司令等多职。一生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坚持民主革命,推行民主新政,为中国民主革命奋斗大半生,遗留手书本《退思堂诗稿》。
在我童年时,就经常听老人们说,裴大人是个奇才、神童,不幸被惨害。在十年“文革”破“四旧”运动中,《退思堂诗稿》难逃劫运,被藏匿在柴垛中,遭鼠啮致残,下卷缺少些许文字。幸有武绍文先生在1982—1984年间,不辞辛劳,搜集整理了不少资料,存入神木县档案局,还写了不少有关文章。
1987年笔者有幸看到裴廷藩的《退思堂诗稿》,果真是“字字珠玑二王体,句句金石民初史”的珍藏本。后来收集到有关不少资料,于是在2007年至2008年编注出版了《退思堂诗稿》《裴廷藩(退思堂诗稿)的商榷之处》等文章,对裴廷藩的人生活动轨迹及其民主革命的过程进行了基本的梳理。
近来,看到《榆林人物志》载有关裴宜丞的一篇文章,其中文末有这样两段文字,第一段:“综观裴氏一生行事,前后判若两人。他的前半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参加同盟会,奔走革命,积极进取,是他进步的一面。而后半生,思想蜕化,醉心于利禄之途,不惜卖身投靠,以致身败名裂,实属可悲。”
上面文字,对裴氏进步的前半生赞誉有加,十分公允,毋容赘言。对于裴氏后半生的评述,个人认为有失偏颇。裴氏13岁中秀才,约在1903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深造5年,推知裴在学校发奋攻读达十五六年之久,并未涉世行事。其余二十四五年,则可分为辞校涉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他的后半生从1926年上溯到1919年间左右,我们看他后半生八九年间是如何涉世行事的。
1915年12月2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并下令1916年(民国三年)改为洪宪元年,1月5日下令讨伐蔡锷,唐继尧,护法战争爆发,裴写下《浪淘沙·时事感怀》:
门外水啾啾,沧海横流,一天风雨暗神州。
多少奸雄思窃国,何况偷钩……
无情讨伐了袁世凯之流偷钩窃国、倒行逆施的罪行。
1917年7月14日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后,抛弃《临时约法》,奉行“武力统一”政策,“再造共和”。8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9月1日护法军政府成立。裴又写下词一首:
军阀最蛮横,扰乱和平,行为太不近人情;拥载巨奸来执政,法律无灵。
五省大联盟,出师有名,吊民伐罪一声声;鄂豫湘齐响应,护宪成功。
从而可知,裴氏坚定地站在孙中山一边,维护《临时约法》,声讨段祺瑞军阀抛弃法律、扰乱和平的罪行。
1918年裴氏写了《袁湘女》十章,反映了军阀混战,攻城略地,烽火连年,三湘妇女惨遭淫杀的悲惨命运。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软禁曹锟,直系军阀大败。该年裴氏饱经戎马之苦,痛恶南北战争,充任清乡总司令,写下诗篇:
烽烟满地令人愁,击揖中原志未酬。
半壁江山遭浩劫,一天风雨暗神州。
文章莫补将残局,身世浑如不击舟。
南北战事何日息,吟诗聊解寸心忧。
由上可以看出,江山惨遭浩劫,裴氏忧心如梵,壮志难酬,极为愤慨。1925年,裴氏写下多篇诗章,例如:
不生此后不生前,应劫偏生大乱年。
沧海横流□□效,烽烟遍地匪争权。
锄奸无计□□□,报国有心肯息肩?
谁把群魔能斩尽,莽莽神州换新天。
可见裴氏虽锄奸无计,却报国有心,表达斩尽群魔、换新天地的坚定信念。
1926年夏,也就是他死于非命的前不久,裴氏写出:皇皇国会庆重开,十五年来志未灰。忆昔屡遭□□□,而今再上发言台。同人聚散浑如梦,数载飘零叹时乖。川北岭南都走遍,这番又向武昌来。
从这首诗得知,1918年和1919年在粤召开的两次国会,皆因护法战争并不全力进行,孙中山愤而辞去大总统职务,故1920年国会在重庆召开。1926年夏国会重新在武昌召开,裴氏再次登上发言台演讲,此时孙中山先生虽然仙逝,但裴作为国会议员,仍然坚定地走向发言台发表演讲,宣传民主思想,表达革命信念。就在这年秋末冬初之际,裴廷藩被陕北军阀井岳秀部下枪杀于军旅途中,年仅47岁。英年殉难,是他最大的不幸。
由上可知,裴廷藩短暂的后半生仍然在坚持民主革命,忧国忧民,顽强地同命运抗争,不愧为一位民主斗士。什么“前后判若两人”“思想蜕化”并不成立,应当正之。
关于“卖身投靠”之说,我是这样理解的:1913年(癸丑)裴当选为国会众议员,参加了中华民国第一次国会选举(选举情况略)。10月10日,袁世凯效仿皇帝登基,“坐北朝南”宣誓就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抗。于是裴氏写了《都门有感》《都门感怀》《都门思家》等21首诗作,对袁世凯之流作了无情的批判。1923年(癸亥)10月5日国会举行大选,曹锟以五千至一万元大洋不等价格收买会员,选举时590人参选,曹获480票而当选,获得了大总统职位,即“曹锟贿选”。据资料载,裴氏参于贿选,但裴氏诗稿《丙寅春时事感怀四章》其三载:“何时得雪从前耻”之句,并注释:“甲子(应为癸亥)大选,因鄙人与直系有关,故外人加以贿选之名。”显然裴氏并不承认参于贿选,没有被曹锟收买而投票。
裴氏身为国会议员参加国会大选,这是正常的事。但曹锟贿选,演出了一出丑剧,这就不正常了。从诗稿《甲寅感怀》载:“岂因五斗将腰折,愿作中原第一人”知,裴氏是铁骨铮铮、傲视红尘的英雄,其志趣高尚,令人敬佩。而且在《咏变》中有“昨日拥曹今拥段,再拥何人亦难限”之句,可见裴氏把曹锟与段祺瑞等同看待,故裴受贿选举曹锟不可断定。若是裴氏贿选了曹锟,为什么曹锟并没有委任裴氏高官重任呢?若是贿选之后曹锟食言,开了个政治玩笑,裴氏既贿选又诋贬曹锟,那就不难理解了。
英国著名学者利斯特说:“我所想到的,人的最高尚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就是公开放弃错误。”现在我们退一步考虑,1923年若是裴氏受贿选举了曹锟,到1926年他认识到贿选是奇耻大辱,写诗公开表白,要“得雪从前耻”,这是他思想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公开放弃错误的高尚行为。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设想,如果裴氏参加了此次国会选举,并没有受贿投票,而是投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票,这当然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之举,堪称中原第一人了。再则,裴氏与直系吴佩孚将军关系密切。有史记载吴佩孚很不满曹锟竞选,因此裴廷藩没有贿选亦是可能的。可见“卖身投靠”一说,是不可靠的。有的资料写到,裴氏“晚节太差”,这当然是先贤们出于惋惜、怀念之情。我认为他死于非命,英年早逝,根本谈不上什么晚年晚节,更没有颐养天年的晚节可言。
《榆林人物志》那篇文章最末一段载:“裴氏天资聪颖,学识渊博,著有《经济学概论》一篇与诗文遗稿,大多散失不存,现仅有手抄本一卷《退思堂诗稿》,保留其家中。其诗多即兴抒怀之作,但也有描写当时军阀混战、人民惨遭涂炭的写实篇章。”这段文字对《退思堂诗稿》的评论有曲解不妥之处。《退思堂诗稿》由上下两卷组成,在1925到1926年手书辑成,并非一卷。全书共308首诗词,14副对联。有雷大同、朱述斋、吴佩孚等友人的诗作共18首。裴诗中有题为闺怨、闺思、春怨共28首,其余皆为反映当时军阀混战、人民疾苦和歌颂祖国山河壮美的诗篇。《乱后吟》是其代表作。
从古至今:“悲愤出诗人,欢乐出艺术。”有成就的诗人,好的诗篇都是反映现实、即兴抒怀之作,都是抒怀言志的上乘诗章。正如裴氏在《自序》中写道:“屈原失意有离骚之篇,彭泽愤世时,所以作归田之赋也。”因此裴诗绝大部分都是反映军阀混战、遍地干戈、社会动乱、人民涂炭的篇章。《自序》中还写道:“即艳词丽语亦是藉以消愁。春怨、闺思,并非专为游戏,爰将隐衷。”现在读来,这些诗章并非什么荒唐可笑、黄色污秽之作,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写出了一些消愁、隐衷之作。
诚然,裴氏生活在风云不断变幻、群魔乱舞的时代,他的官职也在不断变化,没有青云直上,而是“文人误入武官场”。所以裴氏多有失意、悲哀、怨恨的时候。我认为这才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反映现实生活的爱国诗人。他曾先后写过两首《归隐歌》,但积极向上、追求民主的意志,驱使他图高官未得,欲归隐而不能。
诗稿最后,诗人裴廷藩留下一首《对小照戏题》白话诗,教育儿孙,启迪后人;通俗易懂,委婉动人。裴廷藩是历史人物,给他一个客观的、公正的人生行事总结非常有必要。
新闻推荐
为有效遏制酒后驾车高发势头,减少道路交通事故隐患,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有效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神木市公...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