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榆林,爱上你的美——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城区建设成就回眸

榆林日报 2017-10-13 09:06 大字

碧空下的高新区美景如画(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吕晶

十月的榆林,秋高气爽,美不胜收。你看清晨的榆溪河畔,市民们跑步打拳扭秧歌;你看午后的榆林老街,各色小店人来人往乐得悠闲;你看傍晚的朝阳大桥,汽车在宽阔的桥面上飞驰而过;你看夜幕下的榆林城墙,无数的街灯将老城装点得美轮美奂……

党的十八大以来,项目建设引领城市发展,榆林中心城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成投用,让市民受益良多,倍感自豪。五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中心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2.5亿元,建成投运了一大批道路桥梁、公园绿地、公用环卫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居环境水平显著提高。

修路架桥

连起城市发展脉络

五年来,榆林中心城区道路桥梁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其工程数量、里程、完成投资量均为榆林城市建设史之最,可谓城市交通变化最大,市民感受最深、受益最多的五年。

“东山地处榆林老城区,过去,驼峰路与红山路是从市区通过东山仅有的两条通道。近年来,榆林市汽车保有量大幅度增加,驼峰路与翠华路十字经常会发生交通拥堵,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期,常常一堵就是两三个小时,给市民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市交警支队二大队驼峰大队民警师愉峰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自从开通了金沙路金陵大桥以及环城北路,市民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多条出行路线,现在东沙基本不会发生堵车的情况。“这五年来,榆林的道路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通畅了,不仅让市民们有了良好的出行环境,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我们交通民警的工作量。”

五年来,榆林市始终把夯实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提升人居环境的重点,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建设城市。特别是从2012年起,中心城区以打通“断头路”为重点的城市道路建设全面铺开。

榆林大道、文化南路、环城北路、东山大道、富康路、东沙大道榆阳河大桥、榆林大道沙河大桥等一批高标准城市路网相继建成和改造,不仅大大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更将榆林东沙片区、老城区、西沙片区、高新区有效连接起来,实现了互联互通,彻底解决了老城区与东沙片区、西沙片区与高新区的交通出行问题。

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目前,榆林中心城区形成以文化南路和建榆南路为主的旧机场片区路网系统、以滨河路和长安路为主的老城区路网系统、以东沙大道和金沙二路为主的东沙片区路网系统,城市路网与框架基本形成。五年来,建成或即将建成的主、次道路共45条,长80多公里,主要项目有榆林大道、以文化南路和建榆南路为主的旧机场片区路网系统、以滨河路和长安路为主的老城区路网系统、以东沙大道和金沙二路为主的东沙片区路网系统;建成支线道路27条,长度13.3公里。开工建设桥梁13座,其中9座已经建成。形成“十一纵、十一横”路网体系,有效缓解了城区出行难问题。

驼城如画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因树而有了生命,因水增添了灵气。

9月26日清晨,榆溪河生态长廊,放眼望去,满目皆绿,亭台楼阁,草翠花香,榆溪河水清澈透亮。人们置身林中,尽情呼吸,流连忘返。这一条生态长廊贯穿榆林中心城区,被称为榆林的“城市绿肺”,每天清晨和傍晚,来这里散步、锻炼身体的市民很多。

市民张伟高兴地说:“我和家人不忙的时候,特别喜欢来这里散步,打羽毛球,这里真是一个让市民自由呼吸、尽情放松的好场所。”

“一池清水、两条绿带,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描绘的是榆溪河生态长廊的美景。每到盛夏时节,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129公顷绿地和70万平方米的人工水面,成为市民首选的休闲娱乐之地,让喧哗的都市中有一块安逸的“城市绿肺”。

榆溪河生态长廊只是榆林市推进园林城市、建设宜居环境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按照建设“大水、大绿、大景观、大生态、大文化”园林格局的总体目标,依托榆林的河道水系、山川地貌等自然资源,坚持凡绿化必须“有规划、有文化、乡土化、园林化、多样化”的指导思想,以公园建设和河道绿化为重点,以道路绿化、绿地广场和园林式单位小区等建设为支撑,并向城市外围扩展,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塞上生态名市。

五年来,榆林城区园林绿化完成投资8.2亿元,增加城市绿地面积400多万平方米。重点实施完成了榆溪河综合治理和东沙生态公园建设,其中建成绿地面积达300多公顷。还完成了51条新建道路绿化,42条已绿化道路和8个广场、27处街头绿地的改造。在179个有庭院的单位中,实施了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其中95个达到园林式单位标准。在所有的68个居住区中开展了“园林式居住区”创建活动,建成“园林式居住区”35个。到2016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73%,绿地率达到32.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93平方米,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称号。

截至目前,榆林中心城区人口已达60多万,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榆林这座城市日益变得美丽而富有活力。

以人为本

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

城市道路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绿植遍地、景色宜人、空气清新,修建一新的学校、设施完善的医院等一应俱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认真贯彻落实“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按照“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做美集镇、做靓社区”的发展思路,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户籍土地等二元体制改革为重点,协同推进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五位一体”建设。

2013年,榆林市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同时配套出台了《榆林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决定》和《榆林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两个政策性文件和一个技术性规定,三位一体,一脉相承,为加快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2011年,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启动31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确定了神木县锦界镇、靖边县东坑镇为省级重点示范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启动以来,神木锦界镇和靖边东坑镇以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改善和综合环境治理等工作为重点,不断加大投资,狠抓项目推进,镇区面积不断扩大,景观环境和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其中神木县锦界镇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为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先进镇,靖边县东坑镇2013年被省政府评为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先进镇,两镇连续几年均位于全省前列。

2013年8月,省政府启动了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工作,绥德县名州街区、横山县波罗镇、神木县高家堡镇被确定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以来,绥德县名州街区、横山县波罗镇、神木县高家堡镇累计完成建设项目37个,累计完成投资5.07亿元。其中绥德县名州街区被省政府授予“2014年度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先进镇(街区)”称号,并获省政府奖励资金100万元。

为强力推进榆林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201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榆林市“双十二“试点工程,即高标准建设十二个市级重点镇和十二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对每个市级重点镇,市财政每年补助1000万元,并奖励200亩土地增减挂指标,每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市财政奖励200万元,连续补助三年。两年多来,各试点镇村先后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完成各类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益项目342项,总投资近15亿元,“双十二”试点工程的快速推进,带动了全市乡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站在榆溪河九孔桥凭栏远眺,只见河水宛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大片湿地既有江南的婉约又有北方的豪放。两岸垂柳依依,花香四溢。城因林秀,林因水美。五年来,这座城市日益变美,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一个新榆林正在迎面走来。

新闻推荐

万企帮万村 脱贫快起来

本报记者强继霞摄影报道“我在家门口的农丰农业公司上班,还给公司喂牛,又挣一份钱,一年下来能赚6万多元。”9月8日,在神木市中鸡镇纳林采当村,今年60岁的村民兰在和告诉记者,他家共有5口人,加上家里还有...

神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神木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