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女掌柜”贺俊花

池州日报 2017-08-08 01:00 大字

在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继业路街道办事处神华路社区的贺俊花家中,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贺俊花帮着年近八旬的婆婆李凤亭梳理头发,悉心照顾老人饮食起居,子女们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兄弟姑嫂们上敬下爱和谐相处……

“家有黄金折斗量,不如送子进学堂”是贺俊花家的传家宝,19年前,为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贺俊花家设立了“家庭奖学金”制度,激励家里的20多个孩子全部考上大学,而由此形成的勤奋好学家风至今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

自设“家庭奖学金”制度

19年影响18个家庭

“在异乡打拼,如果感到此时的自己很辛苦,那告诉自己,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该奋斗的年龄不能选择安逸,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加油!”贺俊花家族里20多个孩子在全国各地工作,有的还在国外,一年聚少离多,因此,贺俊花夫妇俩总是利用微信在家庭群里发这样的“一日一语”,为孩子们加油鼓劲。

贺俊花的女儿温静在上海工作,她说:“有时候在心情低落和觉得工作艰难的时候,看到爸妈的一日一语就会内心充满力量。”

贺俊花家庭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教育子女要尊崇“诗书礼仪”,学习传统文化。在那个极其艰苦的年代,他们家充分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1998年,贺俊花的公公温治堂从老师岗位上退休,为了让“家有黄金折斗量,不如送子进学堂”这个传家宝在子孙们身上得到传承,1999年设立了“家庭奖学金制度”,用退休工资作为奖金。

贺俊花家庭实施的“家庭奖学金”制度每年都有一个主题,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志在图强”,到“认认真真读书,端端正正做人”,再到今年第19届的“传承好家风,树立好榜样”,每个主题都传承着祖辈流传下来的优良家风。“家庭奖学金”的奖金年年兑现,受奖励的孩子现已达23人,分别来自18个家庭。“奖学金”的意义逐渐由“家庭”向“家族”转变。这些受奖励的孩子中,已有4个研究生,11个本科生,分别在美国、香港、上海、西安等地工作,都是单位的骨干力量。

19年来,受“家庭奖学金”制度的影响,孩子们养成了“能吃苦,爱劳动,讲文明,有礼貌;不讲吃穿,不乱花钱,热心公益,懂得感恩”的行为习惯,这个大家庭也由此形成了“做人要诚,处事要公,为官要清,为子要孝,兄弟要亲,邻里要和,勤俭节约,自强自立”的家训。

一个“孝”字情谊深

传好家风万事兴

“家和万事兴”,是贺俊花说话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上世纪90年代,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由农村进入县城。为了照顾家人,贺俊花放弃了进修和工作的机会,专心照顾公婆和子女。为了诊断清楚公公和婆婆的疾病,贺俊花带着两位老人去北京、跑上海,找专家看病,寻治病良方。老人外出看病、行走不便,有时大小便更是麻烦,贺俊花不管外出还是在家,总是想方设法让老人过得舒适。

梳头、洗脸、穿衣、吃饭都要帮忙,行走一下也要搀扶,便溺还要打理……悉心照顾老人的时间里,曾有不少人向贺俊花夫妻提出,这么辛苦不如请个保姆算了。但贺俊花却只有一个态度:老人虽然没有养育她,却养育了她的丈夫,抚育了她的子女,照顾老人原就是子女天经地义的事。

多年来,贺俊花以身作则,以不懈努力为子女及后辈营造出一个尊老敬亲的家庭氛围。每逢寒暑假,贺俊花都要求孩子们回农村体验生活,到敬老院、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残疾儿童,培养孩子们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行为品质。在抗震救灾、村里修桥、建活动室等公益活动中,贺俊花一家已累计捐款10多万元。

就这样,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用独特的方式激励孩子们成长,用优良家风涵养子女心灵,至今已影响和激励了三代人、18个家庭,形成了“老人示范家风,子女继承家风,孙辈顺受家风,兄弟姐妹竞比家风”的良好氛围。2016年12月,贺俊花家庭被授予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的至高荣誉。

(来源:中国文明网)

新闻推荐

神木撤县设市 榆林市第一个县级市诞生

本报讯(记者许森枷李长江)7月23日,神木举行“撤县设市”大会暨授牌仪式。这标志着“神木县”已成历史,作为榆林市第一个县级市、国家重启撤县设市工作后全国首批6个获批城市之一——神木市正式成...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