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楼巷里的叫卖声
张晶晶
前段日子,我住到了市区新楼巷附近,每天清晨或傍晚都在巷子里转悠。新楼巷里有不少小商铺,有卖服装的、理发的,也有小饭店,市井气息比较浓厚。
一位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老大爷每天天麻麻亮就摆起了蔬菜摊,直到中午1点开始收摊。“便宜了,哦,玉米三个5块哦。”“白菜一斤1块喽。”在大爷的叫卖声中我走到摊位前,弯下腰仔细瞅了瞅,玉米皮是刚拨开的,金黄色的颗粒鲜嫩欲滴;大白菜仿佛刚从地里挪到这个摊位上,叶子的纹理清晰可见。路过的行人听到喊声,纷纷驻足询问。
秋天是吃栗子的季节,一位皮肤黝黑黝黑的中年男子蹬着三轮叫喊着,“呦呵,糖炒栗子喽,能尝了,可甜了,一斤15块啦,热乎乎的糖炒栗子哦……”只见他瞅准人流量大的路口,“嘎吱”一下停住三轮车,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三轮车旁,仿佛周围那片天地都是他的地盘。“糖炒栗子哦……”看见一群背着书包蹦蹦跳跳跑过来的小学生,他瞬间提高嗓门又喊了几声。他知道娃娃们喜欢吃栗子,娃娃们自然也是真心喜欢吃,双眼直勾勾地望着厚重的棉布,等待爸妈给买一点。只见男人用铲子飞快地铲一下,纸质的包装袋就满满当当的了,娃娃高兴地从袋子里拿出一颗栗子放到嘴里,然后斜着嘴角用尽力气咬破栗子的外皮,再低头小心地掏出果仁,开心地咀嚼着。
傍晚时分,这条巷子愈发的烟火气十足,叫卖声此起彼伏。“糖葫芦哦,糖葫芦——”“杂面叶——”“碗饦子,哦——镇川碗饦子”……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左看看、右看看,一会儿被这个吸引,一会儿又被那个吸引。“烤米筋——烤米筋——”烤面筋大姐的声音听起来柔软、婉转,她称面筋为“米筋”,应该是清涧那一带的方言。她身旁还有一个助手,是个安静的中年男人,正站在那里给面筋上刷蘸料。我猜那应该是她老公,他们之间有一种默契感,外人说不清,但是能感觉到,他们的心是拧在一起的。
大姐的烤面筋生意特别红火,一会儿就来了很多顾客,这个要烤火腿,那个要烤丸子。她问我要什么,我说来两串面筋。大姐就麻利地摆上两串面筋开始烤,一边还和我确认要不要辣子、孜然之类的。可能是由于做烧烤的缘故,她的鼻尖冒汗,但很快就用袖子擦去,专心地盯着面筋的颜色,不让面筋烤得过硬或者变焦。
吃着香脆的烤面筋,回头望着大姐在暮色中忙活的背影,我感动于她的独立坚强以及对待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叫卖声里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这声音与巷子里的人、物、景很是相得益彰,是榆林这座城不可或缺的音符,每每听起来令人回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郝彦丰陈静仁胡少鹏刘浩波)穿着相同的红色马甲,上面印着“三人行”字样;各手捧一大袋狗头枣,包装上也有“三人行”...
清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