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活”起来 红色历史更光耀 子长市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纪实

延安日报 2021-11-11 08:47 大字

?● 走访调研

?● 普查人员启用无人机

?●现场检修普查专用设备

?●羊马河战役遗址

?●瓦窑堡革命旧址

?●核对文物保护碑文字

通讯员 张亚宁 记者 王静 常青

红都子长地处黄土高原腹部,自古为“边镇之咽喉、西塞之要径、秦关之保障”的要地。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重要的革命文物。近年来,子长市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激活”更多“沉睡”文物资源,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步入有序发展轨道。

再现,从抢修保护开始

深秋,陕北已有寒意。正值周末,子长城区的庞雄一家四口驱车40多公里,来到李家岔镇灯盏湾村,怀着敬仰之情在谢子长旧居瞻仰缅怀,两个孩子在庞雄夫妇的带领和引导下,认真地看,时不时追问有关文物的来历、室内图片的源于以及发生的历史故事。

“我上初中的时候来过一次,就几孔窑洞,门外有个石碑,历史价值倒是有了,但是看点太少了,也没多少人看。”庞雄说,“朋友说这里进行了维修、布展,值得一看,来了以后,我发现这里变化可大了,游客也比以前多了。”

灯盏湾村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8月,谢子长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河口镇战斗中不幸负伤,几经周转,到灯盏湾村养伤,1935年2月21日,因伤势恶化在灯盏湾村逝世,年仅38岁。因此,灯盏湾村成为子长及陕北众多游客的向往地。

延安市属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革命遗址数量众多,在开发利用和宣传上力度不够大,只有进一步增强和提升才能吸引对外游客。”子长市文物信息服务中心主任魏丙瑞说,“针对子长实际情况,我们因地制宜,通过抢修、维护、充实等工作,让子长大地的很多文物‘活’起来,达到有看点有亮点。”

子长邀请省市文物专家及当地党史专家对全市文物进行论证,提出科学性建设意见和建议,针对保存状况较差、险情严重的文物,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详细了解各处文保单位真实情况,立即制定抢修方案,申请维修专项经费,聘请省市专家深入一线,指导需抢修和布展文物点的工作。布展时,按照相关规范,认真、严谨、安全有序地完成文物及辅助展品、展板、说明牌的柜内摆放,调整文物展示角度,对部分文物进行展示加固,对外公开征集有价值的照片、文物等,以达到最佳的布展效果。

“好多年没有来了,我以为一时半会找不到,没想到路上有标志性导引牌,道路也硬化了,走起来十分方便。”来自安定镇的杨春燕说,“室内外的文物、图片、文字特别多,了解谢子长的历史事迹更直观,有读的文字、看的图片、欣赏的实体文物。”

今年,子长市对谢子长故居及墓地、安定县第三区公所、凉水湾毛主席旧居进行了灾后抢修保护,对吴岱峰故居、陈克功故居、吴志渊故居进行了维修保护,谢子长故居、羊马河战役指挥所旧址进行了环境整治及周边绿化等。全面保存和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让陈列在红都子长大地上的文物逐渐“活”起来,成为子长乃至陕西游人“打卡”的热门之地,再现瑰宝遗珍辉煌历史与璀璨之光。

保护,从普查巡查开始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子长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目前已经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700多处。

针对这独有资源,子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市政府常务工作会研究部署普查工作,要求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作为重点,同时对已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工作。

今年3月3日起,由子长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信息服务中心、市文化执法大队、市公安局经文物中队等组成的文物巡查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文物保护专项普查巡查工作。

刚参加工作的谢卓欣是一名转业军人,戴着草帽、拿着工具,但他不是“汗滴禾下土”的农民;早出晚归、攀山涉水,但他不是挑战极限的登山者……他是走村过巷、上山下乡、认真登记、严格造册的一名普通的文物普查员,主要负责登记工作,一个多月时间,白白净净的小伙子变得又黑又瘦,每天回家倒头就睡,但第二次准时准点跟随普查队出发。

“要是不参加这次文物普查,我还不知道子长有这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太让我震撼了。”谢卓欣说,“这次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很有意义,是学习的一次大好机遇,也让我爱上了子长,爱上子长山山洼洼的鲜活‘宝物’。”

习仲勋旧居、子长小平原烈士陵园、羊马河战役遗址、玉家湾西北工委军委旧址、冯家岔中央印刷厂旧址、任家山毛泽东旧居、柳树沟秀延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任家砭革命旧址等处,都留下了文物普查者的足迹和汗水。据子长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黄二忠介绍,在上级业务部门统一部署下,由子长市文物信息服务中心牵头组织人员对全市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摸底普查,对市域内的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遗址进行了全面走访,重点查看“四有”保护,杜绝安全隐患,夯实责任落实。

子长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新增尚未核实文物保护单位45处,集中力量对未定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调查资料进行逐一、反复地调查,发现问题现场复核,及时修正,资料收集,做到内容描述贴切,数据采集标准、时代和分类准确。截至目前,子长市公布国保2处,省保34处44个点,市保23处,县保5处,未定级672处,新排查37处。登记造册的有革命旧址73处88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6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38个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1处,新排查未核定30处。

管理,从完善机制入手

“我们几乎是白天出去普查,晚上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加班加点进行登记造册,生怕漏掉一处,少了哪一地。”子长市文物信息服务中心万红说,“我和同事们每人负责一组,按照组登记以后,在专家的指导下按照类别进行造册。”

走进子长市文物信息服务中心的档案室,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依次排开,每一种每一地都有专柜,整齐的档案盒、规范的文字也是档案室的一道靓丽风景。子长文物档案管理员路越介绍道,在全市全面推进普查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邀请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到子长,对全市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进行重新调查规范整理;二是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对子长672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资料进行重新梳理,进一步查漏补缺,补齐短板;三是对新排查出的37处文物保护单位上报上级单位;四是完成了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立项通过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维修,评审通过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防设施的建设。

同时,子长市通过健全文物安全责任制、管理体制、部门协作机制、社会管理体制、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机制等,将文物安全列入政府和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社会综合治理、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体系;推行实施文物部门、乡镇政府与文物所有人、使用人、文物群众保护员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制度,严格落实文物安全层级管理负责制。多部门联合防范和打击文物犯罪长效机制,积极构建市、镇、村三级文物安全保护网络;重点强化乡镇文化机构文物保护责任,全面梳理子长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情况,全面铺开文保单位专项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在利用国家和省级文物专项补助资金做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同时,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以实现文物保护和利用双赢。

“市文物信息服务中心与我们经常交流沟通,详细询问在文物保护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要求我们认真工作,前段时间,我因为打扫卫生不彻底被罚了20块钱。”马家砭镇任家元则村的村会计、文保员马成平说。

李家岔镇枣树坪村的文保员孙爱祥至今说起,市文物信息中心组织开展的“加强消防安全意识 确保文物消防安全”主题应急演练活动,他都感受颇深,“通过演练,提高了我对文物消防安全意识,应急救援能力,增强了消防安全知识,对以后的文物保护更加认真负责。”

利用,从宣传教育落实

最近一段时间,快手、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热传的多处子长革命旧址讲解宣传视频,纷纷被网友分享转发,点赞留言。记者从子长市委宣传部了解到,这些新媒体宣传作品是子长市文物信息中心推出的推介子长文物系列作品之一。

“通过这种新的宣传方式,不断提升子长文物的影响力,从而助推子长文化旅游工作,为打造文化子长贡献文物方面的力量。”子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明如说,“真正意义上让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每一位子长人心中生根发芽。”

子长市开元文化广场的宣传橱窗是市委市政府专门为宣传各单位提供的免费橱窗,由文化和旅游局、子长市文物信息中心牵头,开设了宣传专栏,每期内容都会吸引过往群众驻足观看、学习、讨论。

今年72岁的薛国强是一名退休教师,他告诉记者,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只要有新的内容,他都会学习外,还拍照发朋友圈。他说,“我是个子长人,真不知道咱们子长有这么多重要的文物,有机会一定要带着家人走一走看一看,还要给我的孙子孙女们讲一讲子长文物的事,让他们也有一个了解和认识。”

子长市财政列出专项经费,拍摄了谢子长故居、羊马河战役、任志贞故居等5处革命旧址讲解宣传片,制作宣传画册、宣传单、宣传短视频等在城区广场、企业等地进行巡回播放、张贴、散发等,由宣教系统人员组成宣讲队,深入社区、集镇、单位等开展义务宣讲,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延安市实施《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等,不断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每月按时进入学校进行普及宣传,加强对学生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文物的情感,激发青少年内心文物保护意识。累计散发传单1万余份,张贴公益海报1860张,制作短视频60多次(种),印制宣传册3万本,开展公益讲堂23次。

子长市副市长张中驰表示,今后,子长将根据国家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全面开展并完成文物测量、拍摄、信息数据采集和登记,将文物信息通过文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管理,健全文物保护日常巡查工作制度,加大文物宣传力度,将更多的文博知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信念等通过制作宣传画册、设点宣传、文化故事等形式向社会传播,为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作出贡献,助力子长文化旅游发展。

新闻推荐

清涧县残联上门办证暖民心

本报讯(记者叶文惠通讯员高飞)9月10日,记者从清涧县残联了解到,清涧县残联携手绥德县同心医院,为全县残疾人上门办理残疾人证,...

清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