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奋进70年实现“四个历史性转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本报讯(记者 崔福红)70年砥砺奋进,榆林实现了长期依靠国家补贴过日子到每年向中、省贡献300多亿元的蜕变。此外,在能化基地建设牵引带动下,教育医疗、民生保障、文化体育、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领域也发生了变化。
2018年,榆林市实现生产总值3848.62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伊始的7700倍,经济总量跃居中国西部城市经济体第六位、非省会地级市第一位;工业总产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9万元扩大到2018年的4461.94亿元,增长了12.4万倍,崛起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人均GDP由改革初期的158元提高到2018年的112845元,与上海、天津等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相当。
9月2日,陕西省“奋力追赶超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举办榆林专场。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春临围绕“奋进70年聚焦三大目标奋力推动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对榆林市实现的“四个历史性转变”进行了全面介绍。
实现了由农业地区向工业强市的历史性转变。1998年,国家正式批复建设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工业经济迅猛发展。20多年来,累计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形成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格局,构建起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成了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电基地、氯碱基地、煤化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金属镁、兰炭生产基地。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加快“资源型榆林”向“创新型榆林”转变步伐,确定了“12363”高端化发展战略,推开了27项阶段性重大事项。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重大转化项目加快推进,一大批填补产业空白的精细化工项目落地建设,榆林正向国际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阔步迈进。
实现了由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人普遍过着“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的日子,很长一个时期被视为“贫穷落后”的典型。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以来,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开发建设,榆林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8榆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83元,居全省前列。过去3年,榆林市财政资金投入20多亿元,居全省第一,累计减贫12.59万户36.0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4%,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榆林将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3.2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的134个贫困村退出,佳县、清涧和子洲3县“摘帽”。
实现了由内陆小城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转变。榆林深居内陆,到2000年,城市面积仅为2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万。撤地设市后,榆林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心城区框架扩大了三倍多,人口翻了近两番,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市容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学、出行、就医等一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2018年营商环境排名由全省倒数第1提高到第5位,全国262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排名由倒数第3跃升到第86位,进位幅度全国第一。截至2018年,榆林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1万余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068公里,居全省第一;铁路总里程达1000多公里,年货物外运能力超3亿吨;榆阳机场升级为4D级,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居西北支线机场第一,榆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已初步形成。2018年榆林正式被纳入国家呼包鄂榆城市群规划。
实现了由生态环境恶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性转变。榆林由于气候变迁等原因,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70年来,榆林人民“南治土、北治沙”,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涌现出了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等一批全国治沙英雄,孕育了“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目前,榆林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新中国成立初的60万亩和0.9%提高到现在的2157万亩和33%,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巨大贡献。
新闻推荐
榆林长春手牵手 发展路上大步走 榆林市参加第十二届东北亚博览会活动侧记
在榆林展区,工作人员正在向客商介绍南瓜子产品。文图/本报记者马蕊专场推介、展览展示、签约洽谈、合作交流……8月23日—...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