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包村女干部家的脱贫故事

农业科技报 2019-08-01 09:06 大字

?李欢欢为清涧县考察团讲解韩家塬村产业发展情况(资料图片)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欣 王朝阳 实习记者 张慧 郭媛媛

李欢欢是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下廿里铺镇王家硷村人,家中共有5口人,父亲是个石匠,以箍窑为生。陕北的窑洞冬暖夏凉,父亲箍的窑,李欢欢一直引以为豪。

父亲每天天还没亮就出门干活,院内黑漆漆时,才穿着那双母亲补了又补的黑布鞋回到家。母亲给父亲端上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一家人就热热闹闹开了饭。这碗面白花花的,没有一丁点儿菜,加上一点点辣椒油,才增了颜色。连吸带喝,一眨眼,父亲的碗就见底了,母亲接到手中,又给他添满。一家人不求啥,只要和和乐乐,就满足了。

这样的光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在长年累月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脊梁被压的老弯,也落下一身的病。

当不成石匠,只好种粮,自给自足就行。屋漏偏逢连夜雨。毫无预兆地,母亲得了重病。大把大把的医药费拖垮了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李欢欢看着家里的情景,一度想放弃读书。父亲安慰她:读书是我们穷苦人家唯一的出路。

脱贫

李欢欢无言以对,唯有努力学习。终于,大学录取通知书给一家人送来了新的希望。在当地政府和大学老师的帮助下,李欢欢申请了助学贷款,顺利上了大学,父亲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不久,包村扶贫干部入户走访,将医疗、教育、产业等多项扶贫政策认真地细说,让父亲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当“贫困户”。要强的父亲沉默着,听到教育补助的时候,父亲抬起了头。

李欢欢知道,“贫困户”这三个字比一块大山还重,父亲怕别人异样的目光,可考虑到三个孩子的学费,父亲同意了包村扶贫干部的建议。

从那天开始,父亲的头一直低着,再也没有抬起来过。在精准识别贫困户评议中,经村民大会评议,李欢欢家被评为贫困户。几年来,在清涧县政府的帮扶与支持下,母亲的病有所好转,姐弟三人也因扶贫政策顺利上学。

学成毕业的李欢欢有一种想回报社会的冲动,毕业后,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2017年,看到清涧县公开招聘公益性岗位协理员的公告,父亲把这个消息告诉两个先后大学毕业的女儿,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好好考!”

李欢欢和妹妹一起努力看书,每天到凌晨三点才稍微眯一会,六点起来接着看。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李欢欢和妹妹都高兴地跳了起来。她们都通过了。那一刻,李欢欢看见父亲和母亲笑得像个孩子,母亲竟然高兴的拍手,跑去洗手要包饺子吃来庆祝。父亲终于肯仰起头来看看天空了。他知道,两个女儿工作后,家里的日子会逐渐好起来,“贫困户”的帽子终于要摘掉了。

反哺

李欢欢和妹妹都被分配到了下廿里铺镇政府。上班第一天,她就主动要求当一名包村扶贫干部,她要把好好工作,报答政府和乡亲,帮助更多像她们家一样需要被关爱的贫困家庭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充满希望。

扶贫先扶智和志。李欢欢来到贺家沟后,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改变贫困户的思想上。她把自己家的脱贫故事讲给大家听,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脱贫实例告诉大家:贫困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着等、靠、要的思想,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也只能改变一时,不能改变一世。农民怎么了?穷又怎么了?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要靠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去努力、去改变。

由于李欢欢工作表现突出,又是土生土长的榆林女娃娃,后来被镇上调用为讲解员,专门为各级领导和外地观光旅游团讲解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李欢欢觉得,现如今,党和国家,还有地方上有好多针对贫困户的各种扶贫政策,改变现状的机会唾手可得。人人都应该努力工作,尤其是自己,要用全部力量去感染更多的贫困户,让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劳动脱贫致富,过上好的日子。

新闻推荐

清凉山下,再忆那段红色新闻的历史

●徐伟乐正在讲解“当年,新华社的同志利用休息时间每人每天摇一个小时马达用于顶替生产任务,才能换得四两小米的口粮…...

清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