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记录和再现红色革命旧址 记中国画线描小写意画家王世泽
□本报记者 王永杰
清涧县枣林则沟(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旧址)写生。王世泽画(B)(13)
一个人有多执着,有多坚持,可能就会有多成功。
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如今七十二岁的王世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执着于陕北革命题材的创作与研究,坚持了五十多年。
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13年,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旧址。早在1970年礼泉县的一次文创会上,王世泽就提出了陕北革命题材的创作思路,萌生了要用画笔把当年革命领袖在陕北住过的旧址、红军当年在陕北的医院、学校所在旧址及重大战役发生的旧址记录下来的想法。1975年到1976年,他相继创作出了《张思德》《白求恩》《彭大将军》《千山万水》《转战陕北》等连环画。
2007年,王世泽退休了,在这以后的十多年里,他独自一人,自费多次奔赴陕北,行程数万里,实地深入数百处革命旧址采风写生,完成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以及当年中共中央机关、学校、医院、战役旧址的写生画403幅,以中国画线描小写意的形式,记录和再现了当年红色旧址的风貌,也再现了一段值得铭记的红色历史。每幅画后都附有相关革命史,这些文字累计起来有11万多字。
陕北的很多革命旧址地处偏僻,山道崎岖,地旷人稀。王世泽独自去这些地方写生,遇到过想象不到的困难。一次,他走了百余公里去天赐湾写生,忽逢大雨,他只好返回到安塞,第二天从安塞又赶去天赐湾,因为山路崎岖,四周荒无人烟,他迷路了。幸亏一位长庆油田的野外巡井工人指路,他才找到天赐湾,完成了这次写生。
旧址写生,时光变换,物是人非,面对复杂的景物,需要瞬间分析,并即刻作出判断、选择、取舍、构图、抓住整体、突出特点、果断下笔。而且以线写生,必须准确,落笔后,线不可重复,也无法修改。有人觉得王世泽这样实地写生太辛苦,建议他用照相机把那些地方照下来后再创作。但是,王世泽总觉得照片无法真实再现旧址的全部风貌,仍坚持写生。有时候一回不满意,就几次三番地去。为画好清涧石嘴驿旧址,他跑了三趟,直到满意为止。
在革命旧址写生期间遇到的人和事,净化着王世泽的灵魂,也激发着他创作的灵感。
靖边小河村的曹九林家,是毛主席当年住过的地方。那次王世泽赶了一百多公里到小河村,天下大雨,洪水冲垮了桥。站在河边发愁的王世泽,偶遇一个当地小伙。当得知王世泽要去曹九林家写生的时候,小伙主动提出背他过河,蹚过齐腰的河水,把他送到了曹九林的老屋旧址。告别时王世泽才知道,这个小伙是曹九林的孙子。在史家湾毛主席旧居写生时,村子里的许多人已经搬迁。一个留守的老人给王世泽讲了很多当时的情况,还帮助他复原了当时的场景。他在这里画了一个上午,下山走的时候,在路口与这位热情纯朴的老人重逢。老人执意送他一包干枣,并把他送到了五里外的桥上。画清凉山新闻纪念馆的时候,正值十一月,寒风嗖嗖,王世泽在广场写生,不知什么时候身后像一堵墙一样围上了一群人。他画完的时候,一位老人对他说:“你画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画得好!”对此,王世泽颇为感慨,他说:“不是我有多大能耐,那是陕北人对领袖的感情深。”
除了陕北革命旧址外,陕西其他地方的红色革命旧址,如铜川的照金薛家寨、咸阳旬邑马栏、泾阳云阳、安吴堡等渭河以北76个县的革命旧址以及渭南,宝鸡的革命旧址,他全部跑了一个遍,并画了作品。
王世泽执着却低调,他的画其实早有名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有连环画《苏武牧羊》《将相和》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他的线描小写意再现革命旧址,更是开创了写生画系统表现中国革命历史的先河。1988年,他辅导学生的712件精选作品在北京举办《咸阳市职业技术教育工艺美术作品展》,这在全国尚属首次的展览,当时获得了人民日报总编丁济仓、著名画家华君武的高度评价。除此之外,他的版画、国画也都造诣深厚,极有功力。
五十年情铸红色素材,用画笔再现革命光辉历程,是一个红色画家的初心,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忠心。(B)(13)
新闻推荐
在古代诗人眼里,木槿花常与人物联系在一起。一株株木槿花开,诗人曳动诗心,诗意如风飘拂。《诗经·郑风》有这样两句诗:“有女...
清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清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