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顾问“村村通”是“法治榆林”建设的根基

榆林日报 2018-08-12 19:51 大字

靳守平

“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是法律便民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法律保障,是法律进乡村、进百姓生活、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路径,是建设“法治榆林”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法治榆林”建设,必须建设“法治乡村”。今年4月,我们一行3人深入清涧宽州镇楼湾村、秀延街道办事处河西社区,绥德县张家砭乡郝家桥村,吴堡县辛家沟镇贾家山村、宋家川街道办事处张家墕村;横山区波罗镇鲍渠村、赵石畔镇水掌村等4个县(区)、7乡(镇)、7个村(社区)开展了调研工作,发现了一些底子不清、重视不够、责任不实,经费匮缺、法律顾问短缺、管理粗放、覆盖面小等问题。我们应下硬茬,出硬招,强力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实现全市法律顾问“村村通”。

摸清底子,对症下药。各县市区、各乡镇按行政区域,认真排查,把已覆盖、未覆盖的村(社区)底子摸清。将覆盖的2015个行政村(社区),加强监管,严格考核,总结经验,巩固提升;1465个没有覆盖的村,分析查找成因,直面问题,对村施策,对症施治,做到一村一法,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加强领导,扛实责任。加强对“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司法局局长是“第一责任人”,相关律师事务所主任和司法所所长是“具体责任人”,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层层夯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

造册登记,互联互通。确定一名法律服务联络员,负责收集本村的日常矛盾纠纷和法律问题,与法律顾问进行联络对接,村民也可以选择直接与法律顾问联接。采取了“两册两牌”的办法,将毎个村(社区)联络员、法律顾问相关信息和工作业绩,造册登记;将联络员与法律顾问的基本情况、工作职责在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挂牌公示,确保覆盖村能及时找到法律咨询人,找到解决矛盾问题的办法,实现法律顾问覆盖,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发时。

因地制宜,对口援助。为了解决南六县律师资源不足的问题,统筹全市律师资源,从3个市直律师事务所抽调55名执业律师,对口支援,使南部六县平均毎一个乡镇能有1名执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有效覆盖,抓“重点村”。动员市、县、乡、村四级所有法律服务人员参与此项工作,抓进度,求实效。对千人以上的大村,县城周围、乡镇所在地、沿公路交通要道的村和有厂矿经济规模较大、村企矛盾纠纷易发高发的村,以及贫困村,进行重点关注。

因村施策,派“重点人”。“重点村”派“重点人”,对人口多、矛盾纠纷多、法律问题多,村情复杂的“三多村”,力求派执业律师、有资质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有经验的人民调解员等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丰富矛盾调解经验的人员担任村法律顾问,确保“重点村”的法律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保证覆盖效果。

半月通报,传导压力。利用微信工作群平台,将各县工作进展情况排序通报,加压使力,推动工作。连续两次通报为后一位的县,函告所在县委、政府,以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工作支持,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覆盖进度。

强化督查,保证质量。对“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不定期检查督促,对进度缓慢、工作不力的县,重点关注。对排名靠后的县区进行重点调研督查,共同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对基层反映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转入常态化后的经费保障和如何兑现法律顾问补贴问题,及时向省司法厅反映,请求政策支持。向各村(社区)联络员了解日常的工作运行情况,确保工作质量。

(作者系市司法局副局长)

新闻推荐

陕西省调研延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

本报讯(记者石喻涵)为尽快找准并彻底解决延安市长期存在的水环境问题,加大对延安在水污染治理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力...

清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