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记清涧县双庙河便民服务中心鲍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惠东宁
本报记者 刘予涵
在清涧县双庙河便民服务中心,有一位“香菇大王”,他不仅开启了双庙河便民服务中心菌类种植新模式,更为贫困户蹚出了一条充满“香味”的“致富大道”。他就是双庙河便民服务中心鲍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惠东宁。
回乡任职
带头人改变了山村旧面貌
2008年,在众多村民的期盼中,年仅29岁的惠东宁结束了在外的打拼创业,踏上了回乡之路。那一年,惠东宁被选为鲍家山村的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毫无头绪的他不知道从何做起,经过挨门逐户的走访交谈后,他听到了乡亲们最真实的声音和心底的期盼:要富起来!惠东宁说:“我当时就下定了决心,必须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鲍家山村毗邻黄河,山大沟深,村民饮水和出路是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为此,惠东宁积极争取县水利部门12万元的资金和项目支持,解决了鲍家山村长期以来的饮水困难问题。2010年,他个人拿出3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发动村民筹钱筹劳修建环山路。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一年的努力,鲍家山村修通了11条环山路,累计75公里,全面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
2012年,借着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惠东宁通过多方协调,为鲍家山村25户村民申请到每户人均补助3800元、一个户口本补助1000元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支持,解决了村民想建房而无钱建的难题。
如今的鲍家山村,村委会阵地、老年活动室、通村水泥路、村民住房都变了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重振主业
老产业带来发展新希望
鲍家山村是黄河岸边红枣优生区,近些年由于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红枣歉收、烂果、滞销等问题时有发生,枣农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为了重振红枣产业,2009年,惠东宁通过与县林业局和农业局联系,为村民争取到20万元的改造资金,成功改良了本村200亩贫瘠土地,每亩增产五六百斤。
为了帮助村民销售红枣,惠东宁和村民共同成立了双盛枣业专业合作社和红枣协会,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和“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目前,鲍家山村60多户、200余人从事红枣生产经营,32户贫困户依托红枣走上致富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2011年,惠东宁个人又拿出了2万元的创业资金,为想创业的5名青年提供了资金支持,免费组织养牛、养羊专业户到外地考察学习,并专门聘请了技术人员到户传授养殖技术。一年下来,鲍家山的牛、羊养殖已初具规模,养殖户每年可增收2万元,成为村民收入的又一新支点。
2011年,惠东宁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转型升级
“小蘑菇”托起群众致富梦
要想让村民彻底摆脱贫困,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寻找新的产业。“当时的想法是还要从现代农业入手,寻找一种适合本地发展、技术要求不高,且市场效益好,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效益的产业。”惠东宁说着自己的思路。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引进发展以香菇和蘑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产业。2015年,合作社先后引进食用菌新品种4个,开始了食用菌试种,当年就取得了成功,合作社也实现了从红枣加工到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的成功转型。
为了帮助贫困户更好地接受这项新产业,惠东宁先后为鲍家山村和徐家畔村几户贫困户每户免费建设一座种植拱棚,每座拱棚免费提供1000个菌包。惠东宁说:“我们把枣枝等废弃木柴收购回来,经过制麸、装袋、灭菌、养菌等一系列的程序后,制作成香菇和蘑菇菌包,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帮他们建起养菌拱棚。”
2016年,合作社为鲍家山、徐家畔两个村的贫困户共建45个拱棚,每个拱棚发放1000个菌包。合作社还为赵家河、李家洼等5个村子建设200多个拱棚,让200多户贫困户参与到合作社的种植项目中来。
技术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目前市场行情,一个菌包成本4元,平均每个菌包产香菇3斤,每斤鲜香菇市场价6元至8元,每个菌包净收入18元至24元,每户1000个菌包每年收入1.8万元至2.4万元不成问题。
盛夏的沿黄公路清涧段,一个食用菌种植基地正在建设当中,届时可带动附近8个村200户贫困户脱贫,一条走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正在铺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乔佳妮)6月25日,省环保厅发布了5月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全省河流水质良好,与上年同期的轻度污...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