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涧县韩家硷村传统产业现代化让冬闲不“闲”

榆林日报 2018-02-08 09:43 大字

本报通讯员白艳峰

眼下正是冬闲时节,然而,清涧县下廿里铺镇韩家硷村的村民却冬闲人不闲,纷纷将自家种植的土豆加工成粉条,实现了冬闲增收助脱贫。

清涧是远近闻名的粉条之乡,该县下廿里铺镇韩家硷村的土豆品质好、淀粉含量高,加工出来的粉条色泽鲜亮、口感润滑,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每年冬天,韩家硷村村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垴畔上都挂满了银丝般的粉条,犹如阳春三月柳树发了白色的嫩芽,成了村里特有的一道风景。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大伙不用每家每户单独设置加工车间,而是有了集体“粉房”,村民们可以轮流在集体“粉房”里加工粉条,省时省力。45岁的惠振和是村里的“老粉匠”,在十里八乡内被称为粉条行业的“瓢把子”。他拥有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手工漏粉技术,加工手工粉条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们今年成立了互助小组,我除了给自己‘漏粉\’,还要给村里不会漏粉的帮忙。”惠振和说。

正忙着在院子里晾晒粉条的村民韩春福说:“我们把自己种植的土豆用传统手工加工,这样的粉条看起来好看、吃起来也香,每年还没做完就预订出去不少,销量不存在任何问题。”

村民惠保东正忙着将小三轮上的土豆运到村集体“粉房”,他说:“我把自己家种的土豆都做成了粉条,估计能收入两万来块钱,今年我就脱贫了。”

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驻韩家硷村第一书记宜张平介绍,原来加工粉条都是在农户自己家里边,一般只有一个窑洞,地方窄小,设备不先进,操作不方便,效率很低。每户每年只做几百斤粉条,除了自己家吃,只能卖很少一部分,没有多少收入。

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宜张平瞅准了手工粉条加工这一项目,及时向单位申请,共投资12.6万元修建了集体“粉房”,为村里加工粉条提供了一套比较先进的设备和一个干净卫生的生产场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村里利用冬闲时间“漏粉”增加收入的村民有4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仅靠这一个冬季,全村可生产手工粉条10多万斤,平均每户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传统粉条加工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为贫困户增收脱贫注入新的动力。

新闻推荐

延安至榆林高铁再成热点,多名在榆省人大代表建议尽快启动延榆高铁项目建设

本报记者赵小军西安报道高铁被誉为地区经济腾飞的加速跑道。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高铁又一次成为热议话题,十多名在榆省人大代表联名向大会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包海通道延安至榆林高铁项目前期...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