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依然无尽 写在父亲张晨明逝世十周年
张北平张波张伟张安平张燕平张虹
腊月二十三,千家万户在这一天开始分享一年的收获,备办年货,充满喜悦迎接春节的来临。但这一天对于我们家庭来说是沉重的。十年前的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父亲张晨明因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些年,我们在慢慢整理父亲遗物和遗稿的过程中,静静回忆和思绪父亲走过的人生岁月,对他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崇敬和缅怀之情也愈发强烈。父亲的殷殷教诲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激励着、支撑着我们。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父亲的远见和智慧依然像一盏长夜里的明灯照亮我们的心田。
1931年5月,父亲出生在清涧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父亲十多岁时才有幸跨入小学的门槛,聪慧好学的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小学业,考入当时陕北久负盛名的绥德师范学校。1948年2月,年仅17岁就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国家解放和建设事业。父亲18岁即被推任为乡长,自此至1994年离职休养,先后在各级党政部门工作了48个春秋。
不论在什么单位或职位上,父亲都能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看见父亲在日记里写道:“感情是干群关系的总开关,干部与群众有多近,群众对干部就有多亲。”这些文字成为了他勤勉工作、恪尽职守的真实写照。在工作中他勇挑重担,任劳任怨,经常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一心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清涧县的山峁沟岔留下了父亲修田打坝访贫问苦的脚印和汗水。1975年,父亲调到当时的榆林地区工作,先后在地区公路总段、地委办等七个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特别是担任部门主要领导和主持人大联络组、人大工委日常工作期间,父亲把握全局、顾全大局,讲究方法,注重创新,在推动地区科技队伍建设、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人大联络工作职能、完善人大联络工作机构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在地区科技局、科委工作期间,父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科技队伍建设,协调有关方面着力帮助解决科技人员家属子女的农转非、科研经费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解除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奖励了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有科研成果的科技人员,极大地鼓舞了科技人员的士气和干劲。
在地区人事局和劳动人事局工作期间,父亲积极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对干部职工调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干部工人招收录用、工资福利待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军转干部安置、技术职称评定、安监等工作,都制定了改革制度,提出了新的举措,为榆林经济发展不仅调配和输送了大量人才,而且还通过组建成立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劳动服务处、统筹办等单位,培育了大量实用人才,为就业和再就业创造了条件,为企业广大退休职工提供了生活保障,受到上级和领导的赞扬,赢得了社会好评。
在任新成立的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榆林地区联络组副组长期间,父亲负责联络组具体筹办事宜。当时联络组没有办公地方,他积极向省人大汇报争取基建款,与地委办公室、地区政协联合修建了4200平方米办公大楼。积极争取资金解决了单位交通和通信工具等问题。同时,组建成立了联络组党组和内设办事机构,选调充实了工作人员,为联络组正常开展工作和后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联络组改为省人大常委会榆林地区工作委员会,他担任副主任。在联系人大代表、组织安排代表视察评议、进行社会调查、督办代表议案、倾听人民群众呼声、积极反映民情民意、呈上传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改变省人大与地区之间空档、断层状况做出了不懈努力。
父亲离乡在外数十载,不忘家乡建设。先后帮助店则沟乡政府向上争取项目,筹措资金,解决了乡上的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施的维修,乡政府和广播放大站办公地址的维修,以及乡属杜家圪台村、马家西沟村、陈刘家山等村级公路桥涵的修建改造和淤地坝建设。特别是他退出领导岗位后,不忘发挥余热,仍一直关心榆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关心家乡的脱贫致富和小康建设,积极帮助乡政府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帮助家乡修路建桥,解决周围数十个村庄村民上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体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父亲在领导岗位工作多年,无论身处何位,始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诚信说话,公道做事,对待事业满腔热忱,对待同志以诚相待。时常想起他曾教导我们的“人最珍贵的是品德,做人首先要正,否则,你可以得利一时,但绝不会得势一世”的朴素话语,这已经成为我们儿女工作生活中待人处事的箴言警句。
父亲自幼家境贫寒,兄弟姊妹甚多,但他任劳任怨,主动地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亲艰苦朴素、省吃俭用,硬是将一大家支撑起来。1962年大饥荒,担任清涧县委副书记的父亲带头响应党的号召,把全家的城市户口迁回农村老家,这一迁一家人就在农村度过了10年的艰苦岁月。当时父亲一个月工资只能买一口袋洋芋,生活困难,用微薄的工资养活了爷爷奶奶和我们兄妹。随着改革开放,全家的生活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父亲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节俭朴实,从不奢侈浪费一分钱。
父亲一生注重子女教育。繁忙的工作之余,从来没有忘记对我们为人处世的教诲。特别是父亲人生的几个“不忘”,即:“不可忘记岁月;不可忘记家庭的贫困;不可忘记父母一生的勤劳善良;不可忘记农民的后代要永远惦记着农民;不可忘记人生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支持和帮助的恩情;不可忘记革命阵营里的严肃纪律;不可忘记共产党人的宗旨”,永远教育着我们,鞭策着我们,鼓舞着我们,是父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厚重的精神财富,父亲的教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兄弟姊妹的心中。
父亲的一生乐观自信,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在工作中,养成爱看书读报、学理论、写心得的习惯。父亲离休后仍然坚持学习思考,正如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无聊时,想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给后代留点儿什么好?遗留物质财富,一来靠自己工薪没攒下多少,二来遗留物质财富,多少总会有个完时,人常说:金钱有完,精神无尽,想来想去,还是遗留点儿精神财富比较好。因为智慧才干和勇于奋斗的创业精神,才是永恒的,才是用金钱无法衡量比较的。”因为这种信念支持,他在离休后的第十个年头开始,不顾年事已高,废寝忘食,笔耕不辍,用三年时间把毕生奋斗的足迹和体悟,凝聚成《感今怀昔》《往事印迹》两本寓意深长的回忆录留给后人存念。翻阅父亲留下的这些文字,对父亲的风骨精神感悟得更加深刻,思念也愈益强烈。
追忆父亲78年的沧桑人生,虽历经困苦辛酸和坎坷曲折,却将人生过得非常充实、完满。他一生清白磊落,坦坦荡荡,给儿女们留下的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教诲着我们走稳、走好人生路。
茫茫天国,您在生命的另一端永远静默着,再也听不见儿女们的呼唤、晚辈们的心声。但这种呼唤与心声,会在榆溪河滔滔声浪的最底下,在黄土高原厚土的最里层,在晚辈滚滚心潮的最深处,永远蕴藏,直到很久,很久……
仰望苍茫的星空,凝视常青的劲松,敬爱的父亲,儿女们永远怀念您!
新闻推荐
清涧县将推进创业就业与***相结合,激发群众创业就业内生动力 提升技能 搭建平台 资金扶持
本报记者白潇通讯员贺萌报道去年,清涧县将推进创业就业与***相结合,通过加强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解决资金难题等举措,搭起了就业平台,激发了群众创业热情。1、学员“点菜”政府“买单”—...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