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技与扶智 扶智与扶志 一家6口编笤帚一年挣10多万

华商报 2018-01-17 05:26 大字

华商报榆林讯(记者 杨虎元 通讯员 白艳峰)清涧县宽州镇麻谷岔村是远近闻名的“笤帚专业村”,在村民眼中,他们编的不止是笤帚,更是他们的致富梦想。

如今,居民家里的笤帚大多是塑料制品,以前那种高粱秆的难觅踪迹。但在清涧县城区东北方向大约10公里处,有70余户村民的麻谷岔村,家家户户坚持用手工编制高粱秆笤帚。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笤帚专业村”。走进村民刘世民家的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堆放的笤帚。刘世民的儿媳妇韩瑞正在捆扎笤帚,只见她娴熟地把一根根散乱的高粱秆捏在手中,左右穿插,大约10分钟一把精美实用的笤帚就制作成了。

“别看这小小的笤帚,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浸水、空水、铺秆、捆扎、打叶、编脸、修剪等好几道工序。”说起编笤帚的要领,刘世民如数家珍。“编笤帚不用出远门,天阴下雨也不误工,我们一家6口人,去年靠这挣了10多万元呢。”

据了解,麻谷岔村制作笤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75岁村民刘书田是村里最早制作笤帚的人。后来,他把这门手艺传给了他的兄弟、儿子,并逐步发展成全村的产业。

33岁的刘宝康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人除了外出打工的,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笤帚,有些商户会把制作笤帚的材料送到村里,等做好了再上门收货。刘宝康说:“我们做的笤帚美观、结实、耐用,现在名气越来越大,常常是供不应求。”

村里的会计、62岁的刘理勤算了一笔账:“一把笤帚能卖6到8元钱,原材料除去一半,净利润4元多。全村一年能编10多万把笤帚,可以给村里带来近50万元的收入,平均每家的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

新闻推荐

清涧县司法局:书写新时代责任担当

本报记者刘予涵通讯员白艳峰在枣乡清涧这片沃土上,法律意识正在渐渐地融入社会发展的肌理与骨髓,植根于人民群众的脑海和心田。这与清涧县司法局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护航平安清涧建设密不可分。2016...

清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清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