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编扫帚 编出全村“致富经”
清涧县宽州镇麻谷岔村,家家户户编织扫帚,成为远近闻名的“扫帚专业村”,在村民的眼中,他们编织的不止是扫帚,也编织着他们致富的梦想。
一家6口编扫帚
一年挣10多万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扫帚是农家人收麦打场、打扫卫生,也是环卫工人清扫垃圾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具。现在,扫帚大多变成机器制作的塑料制品,以前农村人常见的高粱秆却难觅其踪迹。然而,在清涧县城区东北方向大约10公里处,有一个居住有70余户村民的小村子,这里家家户户坚持用手工编织传统的高粱秆扫帚,成为远近闻名的“扫帚专业村”,它就是清涧县宽州镇麻谷岔村。
1月10日,华商报记者慕名来到“扫帚专业村”,一探扫帚的制作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村民刘世民老人由于长年累月拽拉绳子,捆扎高粱秆,老人的双手黝黑,长满茧子。走进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堆放的扫帚。在制作扫帚的工作间里,刘世民的儿媳妇韩瑞正熟练地捆扎扫帚。只见她娴熟地把一根根散乱的高粱秆捏在手中,左右穿插,大约10分钟左右一把精美实用的扫帚就制作成了。
“别看这小小的扫帚,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浸水、空水、铺杆、捆扎、打叶、编脸、修剪等好几道工序。其中,捆扎环节最为关键、最为下力气。要先用夹板将扫帚头固定好,再将蹬子上的一条宽厚的皮带缠在腰间,用比小拇指略细的钢丝绳将扫帚把缠绕、双脚前蹬、勒紧,然后用细绳子扎好。”说起编扫帚的要领,刘世民如数家珍。“编扫帚是个好活儿,不用出远门,天阴下雨也不误工,我们一家6口人,去年挣了10多万元呢。”
全村一年编10多万把扫帚
据了解,麻谷岔村制作扫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30多年前,我就会制作扫帚,但当时制作就是自己家用,也送给亲戚朋友用。现在岁数大了,不能出门打工了,还能靠这个挣钱,真是没想到!”今年75岁的村民刘书田说。刘书田是村里最早开始制作扫帚的人。后来,刘书田把这门手艺传给了他的兄弟、儿子,并逐步发展成全村的产业。
33岁的刘宝康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人除了外出打工的,家家户户都在制作扫帚,有些商户会把制作扫帚的材料送到村里,等做好了再上门收货。刘宝康说:“我们的扫帚美观、结实、耐用,现在名气越来越大,常常是供不应求。清涧、榆林、延安环卫部门用的扫帚就有我们村制作的。”
把扫帚变成产业还是近十来年发生的事,因为能在家门口挣钱,村里外出务工的人正逐年减少。村里的会计,62岁的刘理勤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把扫帚能卖6—8元钱,原材料除去一半,净利润4元多。全村一年能编10多万把扫帚,可以给村里带来近五十万的收入,平均每家的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 通讯员 白艳峰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杨虎元)1月2日,华商报记者从榆林市旅游外事局了解到,元旦3天全市共接待游客3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元旦假期,榆林各市县区推出一系列特色的旅游产品及活动。滑雪竞技比赛、剪...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