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空心村”今朝地生金——省国资委包扶清涧县康家圪塔村纪实

榆林日报 2017-12-04 09:43 大字

康家圪塔村的温室大棚蔚为壮观。

文图/本报记者 郝彦丰

清涧县下廿里铺镇康家圪塔村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农业贫困村,近年来,在省国资委的包扶下,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村有土地2412亩,但耕地仅为900亩,其它的都是荒山坡地。全村共有87户287人,常住人口32户108人,其中贫困户21户54人。一直以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康家圪塔村主任赵建明介绍说。

从2014年驻村包扶开始,省国资委密切结合该村实际,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确立了“以光伏发电为支撑,温室大棚为基础,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全村整体发展”工作思路,三届驻村工作队持续接力,从解决“空心村”入手,发挥国资系统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先后筹措1900余万元构建了整体推进式的长效脱贫增收体系,使村民从帮扶之初无任何其它收入,到2016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4580元。

建成全省首个光伏扶贫项目

2014年,省国资委立足康家圪塔村日照强的资源优势和坡多向阳的地理条件,筹资597万元建成了占地10亩的350KW的光伏发电站,2015年2月正式并网发电,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光伏并网发电的产业扶贫项目。该电站每年发电量40万千瓦时,年收益30万元以上。

为及时向村民发放收益分红,省国资委协助康家圪塔村成立了农业光伏发电公司。2016年,按照一般户每人200元、贫困户每人500元的标准,对村民进行了发电收益分红,共计发放10余万元。今年4月,按照一般户每人700元、贫困户每人1200元的标准,对全村237人进行了发电收益第二次分红,共计发放17万余元。

据了解,光伏发电站的建成运营解决了康家圪塔村作为“空心村”无资金、无技术、无劳力制约脱贫发展的瓶颈,并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先后有省内外1000余人次到现场参观考察。

温室大棚预期年收入110余万元

今年伊始,省国资委进一步深化扶贫措施,积极谋划致富新路径,投资1100余万元为康家圪塔村建设了53座长80米、宽8米、高3.5米的现代化农业温室大棚。大棚主要用于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可为该村带来每年110余万元预期收益。目前,大棚已建设完成,进入试种阶段。

“温室大棚的运营将按照‘合作社(村支部)+企业+村民’的模式,将全体村民纳入到产业发展中来,由村委会统一管理经营。这样一来,村民既有大棚收益分红,又可进棚务工,有了\‘双收入’。”省国资委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叶心瑜说。

改造耕地包销农产品促增收

发展产业不忘村民立身根本,省国资委投资200余万元对康家圪塔村原有河道和盐碱地进行了改造,增加可用耕地面积188亩,按照每人耕地3分2的标准,将改造后的耕地进行分配,每户可通过传统种植增收1500余元。

提起新分的耕地,康家圪塔村村民徐卫成赞不绝口:“以前河道在地中间,不管种地还是走路都不方便,省国资委帮扶后对河道位置进行了改造,情况就大有好转,耕地也增多了,干啥都方便。”

此外,省国资委还号召全委机关干部和监管企业包销购买康家圪塔村村民自产的粉条、小米、红薯、红枣等农副产品,累计创造了10万元的收入,全村人均增收近1000元,通过牵线搭桥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销售自家地里的农产品。

新闻推荐

清涧县文化馆有了免费阅览室

本报通讯员张瑜闫军摄影报道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日,清涧县文广局在县文化馆一楼开办图书阅览室,供市民免费阅读。该阅览室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共设阅览座位30个,现有图书3000余册、报刊杂志...

清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清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