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山仰止 ——路遥及其创作思想赏析

延安日报 2017-11-18 12:42 大字

祁玉江

路遥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用毕生心血和精力所创作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等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奇葩,愈来愈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是横亘在文学创作者面前的一座无限景仰且又难以攀越的巍巍高山。他的不平凡的经历、对生活的虔诚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创作精神,永远是作家们学习的楷模,值得发扬光大!

那么,路遥的这种思想、这种精神、这些不朽的作品的原动力来自哪里呢?

苦难的家庭身世决定了路遥与命运抗争的远大志向

众所周知,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乡下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里,7岁便过继给了远在百里之外的延川县同样为乡下的他的大伯家。那种生离死别、异地生活、被人瞧不起的人情世故,在路遥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无法抹去的深刻烙印。尽管作为养父养母的大伯、大妈对他百般疼爱,又是供他上学,又是尽量做最好的饭食给他吃,但村里的一些人,特别是与他等岁的一些孩子,总是把他当作“外来户”看待,处处刁难他、欺负他、羞辱他。对于这些“狗眼看人”和以强凌弱的卑劣行径,性格倔强的路遥哪能容忍?他心里十分清楚,要生存,要融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和群体中,最终被人所接纳,并且心悦诚服,不打斗、不抗争、不拼搏是不行的,其余再别无他择!于是他先下手为强,以恶治恶,与那些顽皮的孩子玩命似地打斗开来。经过多个回合的反复较量,路遥终于夺得了村里“孩子王”的称号,同伴们服服帖帖,不仅不再欺负羞辱他了,而且凡事都听从他的“指挥”。

可对待年长者,小小的路遥却不是这样,显得很谦恭的样子,“干大、干妈”“干爷、干奶”总不离口。这样,路遥很快得到村人们的信任和较高评价,他们认为路遥是一个既懂事又很有出展的孩子。

路遥小学毕业后,正抱着极大的信心准备参加全县的升初中考试。而生活同样困难的大伯家,实在没有能力继续供路遥上学了。可路遥怎能甘心?他还准备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延川县城中学读书,企盼日后有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他死缠硬磨,坚决要求参加。然而,无论他怎么说,大伯就是不让他参加升学考试。路遥就说,“不让我继续上学可以,但就让我去参加考试吧,考一下证明我究竟学习得怎么样?”就这样,路遥争取到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权力。没想到,一考竟考了全县第二名。

路遥把县中学录取通知书拿回了家。而大伯却一声不吭。原来大伯盼望路遥考不上,这样路遥就无话可说了。可现在,争气的路遥竟然真的考上了县立中学,这下大伯自己无话可说了!说实话,作为养父大伯的他,何尝不想让路遥继续深造、出人头地呢?但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农民来讲,哪有钱供自己的爱子上学呢?直到开学报名的那一天,大伯才狠下心地说:“这学肯定上不成,天王老子说了也不顶事!”无奈之下,仍不甘心的路遥只好找到村支书,哭着说:“干大,我想上学,因为家里没钱,大伯不让我上,你就帮我想想办法吧!”那时,村集体也很穷,村支书只好挨家挨户凑借了两斗黑豆,交给路遥,让路遥变卖成钱去交报名费。路遥进了城,卖了黑豆,拿了钱,欣喜若狂地跑到县中学去报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县中学竟然不收他了,原因是学校有规定,新生超过一周不报到就意味着自动放弃上学,学校自然而然就除了他的名。这一意外情况又一次击垮了路遥。他再一次委屈地找到村支书,向村支书哭诉了报名的遭遇。热心肠的村支书又专程赶到县中学,找到校长,请求学校网开一面,收下路遥!校长终于被打动了,最终才破例收下了路遥。上中学的这一前一后两件事,深深地刺痛了路遥的心。一方面,他真切地感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另一方面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了人间真爱与真情!于是,他立志发愤学习,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包括后来卷入“文革”浪潮,一时当上了一个派别的头头;再后来被“三结合”进了县级班子,担任了不脱产的县革委会副主任这样所谓的“大官”;以及“官场”失意后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博览群书,汲取营养,积蓄力量;毕业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创作出这些不朽的作品,最终成长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等,都与他苦难的身世有关。

丰富的人生经历焕发了路遥极其高涨的创作热情

路遥的生命是短暂的,仅仅活了42岁,可谓英年早逝,这不仅给他的家人、同事和文友们带来无尽的巨大悲痛与思念,而且也给千百万广大读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是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

但是,就生命意义而言,路遥无疑是成功的。因为衡量人生的成功与否,除了长度之外,更重要的还要看宽度和厚度。路遥的人生宽度和厚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长度。在短暂的42年人生中,路遥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总路线、大跃进”,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在这些不同时间、不同年代,可以说路遥扮演了不同角色,既是苦命儿,又是幸运儿;既是受助者,又是建设者;既是参与者,又是受害者;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既是编辑,又是作家……可谓经历丰富,见多识广,饱尝了人世间特别是社会最底层的酸甜苦辣,目睹了时代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世俗的冷暖善恶。就他人生而言,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更有痛苦。正因为他的这些不平凡的经历,激发起了他一次又一次的创作热情,迫使他拿起沉重如椽之笔,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歌。我敢说,如果没有那么多丰富的人生经历,没有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和深入思考,没有一颗为人民而歌的赤子之心,无论如何,路遥决不会写出这些扛鼎之作的。关于这些经历,这些思想,在他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和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中,都得到了应有体现。

崇高的伟大事业激励着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已故著名文学大师柳青曾经说过:“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记得还有一位作家也曾这样说过:假如你选择了文学,就好比把自己作为祭品,献给缪斯女神。

同样,路遥是一位理想信念坚定的人,他选择了文学,真正做到了义无反顾,百折不挠,属于那种“九牛都拉不回来”的人。同时,路遥又是一个非常吃苦的人。他生前多次说过,而且也是这样做的:“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我想,只要读了他的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就能够看到这一点。他视文学为生命,以创作为追求,立志写几部大块头的书。这好像与前世有个约定,路遥抱定为文学献身!同时,他还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他在写中篇小说《人生》的时候,只身来到陕北甘泉这个小县城,把自己禁锢在县招待所的一间房子里,20余天与世隔绝,一头扎进创作中,写秃了好几支笔,直至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尤其感人的是,他在创作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放弃了生活优越、条件便利的西安写作,背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还有十几条香烟、两罐咖啡,独自来到铜川矿务局的一所煤矿医院,踏上了漫漫创作不归之路。为鼓舞他的创作士气,他将中外一些名著堆放在案头,以此来调动他的创作情愫。仅写开头就用了整整三天。写了撕,撕了写,总是感到不满意,甚至竟痛苦地为自己的无能而抱头大哭。但是,困难终究压不倒这个硬汉子。他给亲友打电话说,“三天了,小说还没有开头;如果再过三天我还写不出开头来,你一定要来一趟,看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果三天内我不给你打电话,说明我已经顺利地渡过了难关,你就不必过来了。”好在三天过后,他的这位亲友没有接到路遥的电话。

1986年,路遥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创作后,只身又躲进了陕北吴起县武装部的窑洞内,开始了第二部的创作。这时的路遥已经感到身体不怎么舒服,但他没有在意!第二部创作完成后,他忽然就吐了一口血。医生告诫他必须停止写作,否则就不能保命。但路遥把医院检查的结果藏了起来,并不去治疗,就自己随便找了点中药吃。1987年,路遥又来到榆林市宾馆,开始了第三部的创作。一直到1988年春节前夕,他终于完成了三部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实现了他勇攀文学高峰的伟大梦想。

严肃的创作态度奠定了路遥攀上了令人仰慕的文学高峰

路遥对生活是真诚的,对创作也是真诚的。不管创作中篇小说,还是长篇巨著,他都是抱着极其严肃的态度去对待,去书写,使所创作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发展命运,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如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可以说真实地再现了“文化大革命”疾风暴风雨式的那段历史,塑造了县委书记马延雄等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一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人生》描写的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地区城乡生活为背景,塑造并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了人生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广大读者无不为高加林、刘巧珍等人物命运而扼腕惋惜。《在困难的日子里》则反映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县城求学时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在那困难的日子里,主人公马建强不仅遭受着生理上的饥饿,而且也遭受着来自人格尊严的煎熬。马建强在失去母亲、连饭都吃不上的困境下,正是有了李老师和同学吴亚玲等人的帮助,才使他战胜了饥饿,完成了学业,表现出了他(她)们无私无畏、刚毅不屈、自尊自爱、乐于助人的崇高美德。在那样一种困难的时刻,在那样一个年轻人身上,焕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1975年至1985年我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一部时代变革史。其中也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等许多很接地气的人物形象,令人十分敬佩而又难以释怀。高加林、马建强、孙少安、孙少平等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就有作者路遥的影子,也好像有我们同龄人自己的影子。因为作为路遥同时代的人,小说中的那些事情,或多或少都在我们身上经历过和发生过。如果路遥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些事情,不热爱生活,不深入生活,不认真观察、体悟和冷静地思考生活,是绝对不会把诸如“文革”中的两派武斗、生活间的爱情纠结、困难时期的饥饿与困苦、人生与命运抗争等情景,描写得那样活灵活现、真切感人!

在准备创作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时,为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1975年至1985年中国社会变革的那段历史,路遥整整用了三个月时间,在延安报社翻阅了这10年期间的《人明日报》《参考消息》《陕西日报》和《延安报》,手指头都磨破了,但他仍不停息,指头蛋裹上胶布继续翻阅,一笔一笔认真地记录着,一点都不马虎。为真实地反映《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主人公孙少平的煤矿生活和井下作业,他亲自来到铜川矿务局一个煤矿及其井下体验生活,熟悉有关生产环境。可见他对创作的严谨态度。路遥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想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察社会,从而产生新的创作灵感。

神圣的陕北大地成就了路遥的伟大事业

陕北是一块英雄而神圣、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是一部永远书不完、道不尽的大书。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诞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豪杰。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为国家和民族立过大功、作过重要贡献的地方。多少人为之景仰和向往!

路遥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是靠吃陕北的苦菜、谷糠和小米、洋芋长大的。他在陕北乡下度过了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他熟悉农村,更熟悉农民。他亲眼目睹、亲身体会到了农村与农民生活的艰辛。他与农村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缘。农村是他的根,农民是他的魂。他深深地爱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根深才能叶茂。路遥把创作的根深深地扎进陕北这片高天厚土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和智慧,从而便收获了丰硕的创作成果。

综观路遥所创作的精品力作,无不是以陕北及其陕北农村为背景为题材的。《人生》是这样,《在困难的日子里》是这样,《平凡的世界》更是这样。在他的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惊心动魄的一幕》中的马延雄,《人生》中的高加林、刘巧珍、高玉德、德顺老汉,《在困难的日子里》的马建强、郝红梅,《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田福堂、孙玉厚、孙玉亭、金俊山、金俊武、田润叶、田小霞、孙兰花、孙兰香、金波、金秀和田福军、李登云、冯世宽、周文龙等,个个性格独特,情感丰富;所描写的诸如双水村、石圪节、柳岔乡、县中学等地域环境,形象逼真,亲切感人,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果路遥没有陕北大地的滋养,不熟悉陕北农村生活,不了解农民的疾苦,没有刻骨铭心的切身体会和对农村与农民的大爱,无论如何是创作不出这些经典之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陕北这片神圣而传奇的土地,磨炼了路遥,锻造了路遥,也成就了路遥。

现在,路遥已经逝世25年了,中国农村在原有变革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农村的环境面貌和农民群众的生活今非昔比,正在向第一个“百年目标”——小康社会迈进。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作家同志们,一定要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路遥为榜样,紧跟时代步伐,把创作的根深深扎入人民大众这片沃土中,时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更好更美的作品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创作成果告慰路遥的在天之灵。我想,这才是对路遥的最好学习,最好纪念!

新闻推荐

结伙在榆林城区扒窃 2人被抓1人在逃

华商报讯(记者张云飞通讯员王睿)清涧男子杨某伙同两名延安男子在榆林城区疯狂扒窃,11月9日,榆林市公安局榆阳分局崇文路派出所成功将杨某等两人抓获。据悉,11月以来,崇文路派出所辖区连续发生多起街头...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