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康均红脱贫记

榆林日报 2017-09-11 04:44 大字

本报记者 刘予涵

今年47岁的康均红是清涧县石咀驿镇康家湾村有名的贫困户。如今,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精准帮扶下,康均红发展家庭养殖业和务工,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康均红本人患腰椎间盘突出6年,仅能进行简单的劳作。“家庭贫困日子不好过,我也在外面打过零工,由于身体原因,好多工作都不能干,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康均红说。他的妻子张改林,今年46岁,患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脑供血不足等病,需常年服药,基本失去劳动能力,仅能从事简单的劳作。他家仅有的6亩耕地有2.6亩已流转给村里的大户,十几棵枣树,近年也一直撂荒,家庭基本生活依靠康均红和儿子康乐乐微薄务工收入维持。2015年,康乐乐的妻子外出未归,留下一个孩子,无人抚养,让这个本来就被病痛笼罩着的家庭雪上加霜。“不知道这日子要咋过,根本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希望。”康均红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境。

2016年,石咀驿镇启动建设了绿色养殖基地,以康家湾村康佳美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猪绿色养殖业,建成了1个猪仔繁育基地和9个生猪养殖基地,为全镇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康均红在村委会和帮扶责任人的鼓励下,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他通过镇政府积极申请产业发展资金,在自家院子里建成了标准化猪舍,购买了5头母猪和5头育肥猪,镇政府还对他开展了养殖技术培训,康佳美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他提供科学配备的饲料,康均红说:“看到大家都这么帮我,为我们贫困户想办法,我一定要好好学、好好干,不能辜负这些好心人。”

2016年底,5头育肥猪通过康均红精心饲养出栏了,康佳美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权负责了5头肥猪的销售,纯利润达15000元。同时,康均红的勤劳和务实得到了村委会和帮扶责任人的认可,在他们的积极协调下,康均红来到村里康佳美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务工。

虽然他常年身体不好,但冲粪、喂食、放养这些简单的劳作,还是不成问题,仅务工两个月就收入6000元。

原本贫困的家庭此刻又看到了希望。2016年底,康均红算了一笔账,育肥猪卖了15000元,务工收入6000元,两项加起共21000元,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250元,家庭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如期实现了脱贫。

“我原本已经放弃了,觉得自己今后的生活也就是这样了。但是政府没放弃我,还想着要拉我一把,我不光要脱贫,将来还要跟上大家一起奔小康呢。”今年,康均红饲养的5头母猪下了20头猪仔,他既要到养殖基地务工,又要帮助妻子喂猪,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同时,他的儿子康乐乐也在绥延高速建设工地当起驾驶员,每月工资2000元,这个贫困的家庭又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现在走到康均红家,看到的是笑容,听到的是笑声,感觉到的是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算了一下,今年卖上15头猪仔,能收入12000元,留5头猪仔自己喂,到了年底能收入15000元,养殖基地打工能收入20000元左右,儿子开车能收入20000元左右,现在看病也能报销90%了,小康生活是离我越来越近了!”康均红乐呵呵地说。

现在在康家湾村提起康均红,村民都说他是致富“明星”。“均红人勤快、务实、善良,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干活从来不偷奸耍滑,这样的人不要说脱贫了,奔小康肯定没问题。”村民康林川说,如今村里的十几户贫困户在康均红的带动感召下,也都通过政策扶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投身山地苹果、山地尖椒、家庭养殖业等产业中,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新闻推荐

清涧:群策群力“斩穷根”

本报记者白潇通讯员张瑜近日,在清涧县高杰村镇瓦窑沟村的移民搬迁工程建设现场,机器作业响声不断,工人们正在夜以继日地加赶工程。“我每天都会过来看看,以后这里就是我的新家了,不久就会从大半辈子住...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