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后“再见”路遥话剧、讲座等活动致敬文学巨匠
话剧《路遥》剧照
记者 孙永波 谢妮妮
“在平凡的世界里,做人生的奋斗者。”今年是作家路遥逝世三十周年,3月5日至6日,榆林市委宣传部和西安话剧院、北京人艺演出中心在首都北京共同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向这位英年早逝的“人民作家”致敬。
3月5日晚上七时三十分,在奔腾不息的黄河浪涛声和负重前行的黄河纤夫号子声中,首都剧场仿佛一个时光隧道,带人们穿越时空来到了陕北的黄土高原,“遇见”小时候的路遥。话剧《路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讲起,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他一步步从农村走向城市,由农民变成作家,在贫困与窘迫中坚持理想,在鲜花与荣誉中保持清醒的人生历程,书写了他在创作道路上的文学信仰和逆流而上的奋斗精神。
话剧《路遥》不仅在情节编排上精巧准确、丝丝入扣,在台词设计上兼具文学性与故事性,金句迭出,在舞美呈现上别具匠心,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和多媒体视觉效果,将大气磅礴的陕北高原呈现在观众面前。漫天飞舞的雪花、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以及路遥小说中的一段段文字,都在光影中呈现于舞台之上,再加上铿锵有力的黄河号子和独特的陕北说书,都极大丰富了舞台的表现力。
谈论起创作初心时,西安话剧院院长、话剧《路遥》制作人任雪迎介绍说:“路遥是陕西文学界的一面旗帜,即使今天,他的作品依然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是高校中借阅量最高的图书之一。路遥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作家,他身上的历史印记以及人生经历所造就的坚韧不拔、执着向上的精神与不甘平庸、自强不息的意志,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大灾大难面前屹立不倒、在艰苦岁月中奋起直追的民族气魄。”
而剧目中不断穿插的拉纤场景,以及转台和特殊灯光的使用,更是将舞台的隐喻性发挥到极致。在强有力的氛围营造中,将路遥一如西西弗推石上山般的创作执念予以外化和观照。而“纤夫”这个形象也是一个重要的隐喻,路遥就是众多“纤夫”中的一个,“爬坡”也是路遥精神的直观体现,他矢志不移,竭尽全力、超负荷地向前攀爬。结尾处,满天的文字构成飞雪飘飘扬扬地在舞台落下,也喻示着路遥精神将以文字的方式永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勇向前。
在话剧《路遥》创作团队看来,路遥精神与当下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是相通的,路遥对于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追求也与当下读者所需要的脚踏实地、专注现实的需求是相通的。而对于现场观众来说,这样的艺术创作,“不仅是艺术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求、人民的需求。”看完话剧的北京市民胡月激动地说。
在之后举行的“路遥的不平凡世界”艺术讲座中,榆林市路遥文学联谊会会长刘瑞平以纪念路遥诞辰七十周年《不平凡的世界》这部文集为框架,将目光聚焦在作家路遥本身,带领大家挖掘了路遥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
徐云昊是山东师范大学学戏剧影视文学的一名学生,在网上看到相关宣传后,他特意从济南赶到北京听了讲座。他说:“其实真正认识路遥是高中读《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当时浅读了一遍之后,就一直有一个疑问:在整个文学界的思潮都不太看重现实主义的时候,路遥为什么会选择写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今天听完讲座后,我得到了答案,知道了他当时的选择不仅是一种预见,更是真正地将写作服务于中国人民!”
这样的艺术讲座不仅为广大观众呈现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苦恼、有艰辛、更真实的路遥,同时还以他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迹和宝贵而坚韧的精神财富,作为生活的支点,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此次讲座主讲人刘瑞平表示:“这次借《路遥》话剧在北京首都剧场演出,开展了纪念路遥逝世三十周年讲座活动,下一步我们将会继续推出一系列活动,为纪念路遥出一份力。”
话剧《路遥》开演前,首都剧场前厅内人声鼎沸,前来看剧的人们被眼前具有陕北特色的炕头石狮、书签、明信片、盲盒等文创产品所吸引,一个个专属于榆林的符号和话剧《路遥》的上演,仿佛将人们带到了路遥的故乡。
前来观看话剧《路遥》的陈宏飞表示:“有许多东西是非常让我意外的,比如榆林开发的煤雕文创、玩偶,包括近来非常热潮的盲盒……看着这些文创产品,让我加深了对榆林的了解。”
新闻推荐
记者吕晶2021年,榆阳区委政法委聚焦重点、系统谋划,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创新创优,切实保障司法的公平正义和服务的优质高效,取得...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